然而仅仅只是票房,还不足以打肿一部分人的脸。
在原先的世界线里边,国内大多数网友,不管是在什么论坛上。贴吧孙吧,抗压吧,虎扑猫扑,又或者是女性向为主视角的某乎,某博,REDBOOK上。总能刷到一些三观奇奇怪怪的,莫名其妙的,疯狂吹嘘国外,然后动不动就“定体问”,“反思”“不禁要说”的群体。
大到国家策略,登月航空。小到念书上学,男女问题。
就总能看到这些人的身影。
早几年前的互联网环境,被这类人,搅得那叫一个乌烟瘴气,乱七八糟……明明都是人类,怎么差距就这么大捏?
后来登子上台,一些丑闻曝光。
众人这才恍然发觉,原来此类的帖子,是有钱拿的!
…
当下世界线还没有经历到那一出。
所以很多时候,单纯的票房并不能说明什么。
《喜宴》的首映日狂刷3000多万美金票房之后,又过了大半天,国内的网络上,很快就出现一篇文章,被疯狂的转载《由喜宴可见某个国家的民众,到底有多么的缺乏民族自信》。
文章一出,热度就起来了。有很多来自宝岛的IP,以及一部分…嗯,你们懂的,拿了钱的那些玩意儿。
在有组织有纪律的情况下,舆论曝光出来根本没有任何管控的条件。
况且这样的帖子,只要官方出面下场删贴。那么对于那部分不明生物而言,就是胜利——因为又多了个事情可以去说道,你看吧,在那边,连话都不让说!肯定是破防了。
文章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然后重点就来了。
“喜宴是部什么水平电影?我想我没有资格去评价,毕竟嘛,人拿了金熊奖,是得到过柏林电影节评审团们的赞誉的…
这里我们不谈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平,拍摄手法,电影票房这些,姑且就谈谈故事末尾,就从主角评价西蒙的那句‘恶心’说起。
首先。
既然电影取景是在美国,那么电影就要遵循美国的客观规律。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他们崇尚自由,对于很多事情的态度跟我们并不相同。
比如性,比如伴侣。
美国这边对于感情,更多的还是看重一个感觉。美国着边有一句话,叫做感情里边,不被爱的那个才是小三。电影里的西蒙,最后选择和顾伟在一起,其实也是西蒙的一种选择,是她的自由。
可是电影却把她的选择给放大了,最后还借主角的嘴,给对方下了一个定定义。这个定义叫做‘恶心’。
凭什么?
这种感情,不应该被如此随便的定义!
总的来说,西方人的思想跟我们不一样。这就是他们的爱情观。结果在电影里边,却被导演,制片人,以这样子的春秋拍摄手法,去评判这种想法的对与错。
这种狭隘,偏颇的歧视,藏得很深,满满的恶意。
如果国内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此番水准,又谈什么融入世界,与世界接轨呢?
连最基本的入乡随俗都做不到。
这不应该要反思吗?”
——洋洋洒洒。
其实总结下来,不外乎就是一个观点。
《喜宴》这部作品,故意把里边唯一的外国人。也就是那位西蒙小姐,拍成了反派。
哟嚯。
这下子,顿时在国内的文娱圈子,掀起了一阵滔天巨浪。
短短半日的时间,相关的热搜和讨论,就已经冲上了各大论坛榜首。
国内大部分人,连电影都没看过,就被扣上一顶种族歧视的帽子啦。
就都很懵。
偏生这帮网络上边拿钱领狗粮的不明生物,还挺有组织挺有纪律的。趁着大半夜,先把贴子鼓捣出来。再整一水的水军,在低下开始自我检讨和反思。
互联网很多时候都挺从众的。
尤其是在当下世界线,中美文娱圈子刚刚开始接触,国内想让电影出口,增加影响力。老美却盯上咱们的市场,想要进来。总之,在一(各)片(怀)和(鬼)谐(胎)的大环境下,两国彼此之间最初的文化输出,还算是比较低调且融洽的。
也正是这一年。
不少的美国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涌入国内,纷纷扰扰,顺理成章的培养出来一批超级英雄电影的死忠粉。
那个时候反思怪就贼多,明明就是对方,是老美西方整出来的“歧视”事件,结果转过头来竟然能让咱们国民反思。
就怪怪的,很别扭。
就跟号召国人少吃“鱼翅”的倡议一样。
大多数国人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吃过那玩意儿?第一次听说这个东西还是在倡议广告里边呢。
善良的国人还以为,国人这么多,虽然他没吃,但国内肯定有很多人吃。
其实统计一下就知道了。
你节约的那点用水,几十年,特么的都比不上欧美明星一天给他们花园浇灌的水多。
这就是时代差异了。
姜瑜刚刚穿越过来那时,信息爆炸,网友们呢敲着键盘,个个见解独到。
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