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其是从农业时代跨越到工业时代,犹如人长大,就必须换衣服,才能适应下来。
大明也到这个时候了。
时值六月,龚橙从魏国奔走而来,颇为疲倦。
大明借着印度的电报线路,十来天时间就通知到了魏国,奔走两个月,龚橙匆匆而至,走马上任。
了解了皇帝的想法后,他对对于分大部设新部颇为赞同:
“世祖皇帝英明神武,窥探到六部不足,故而析之为八部,如今两百年过去,八部犹嫌不足!”
“臣意,可扩充至十部,乃至于十二部。”
扩部忽然可精细化管理,但对官场来说却是极大的惊喜。
尤其是对龚橙来说,他一介举人,要不是潜邸之臣,怎么可能一步登天成为阁老?
他在朝廷之中人脉稀缺,人事任命,尤其是提拔他人就成了最好的捷径。
“你也这般认为?那便很好!”
朱敦汉对于龚橙无原则的支持自己很满意。
千里迢迢,将他提拔进内阁,不就是因为此等原因吗?
二人详细地计划了一番,对于各部析分达成了共识。
朱敦汉召开了内阁会议,讨论部分的增减。
“早在朕即位之前,就与各部了解过,又去了趟北美,欧洲各国算是知道了些。”
目视众人,他毫不犹豫得说起开场白:“国朝五百载,世祖爷中兴,数次更易,最终确立了朝廷八部,但时境过迁,八部已经不够用了。”
“或者说,不够精细,许多地方关理不过来,以至于耽误了不少事。”
“陛下所言甚是!”龚橙立马开腔附和:“譬如藩国学子来京,在大明须得礼部进行签发,但海关部门签订,然后又需要民政部的路引,可谓是极其麻烦。”
“各大部门互相推诿,指责不清,也该到了厘清职责的时候了。”
对此,阁老们很谨慎。
皇帝大动干戈,这是典型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且还是有备而来。
如果自己负责的部门被析分了,那就不好玩了。
谨慎是最好不过了。
曾国藩瞥了眼众人,又看向皇帝:
“陛下,不知八部又如何增减?”
朱敦汉轻笑道:“朕决意八部扩增为十四部……”
即,礼部拆分为三部,即负责礼仪和科举礼部,以及外交事务的外交部。
还有教育部,负责各地学校,以及教材学制。
增设内政部,负责管理移民、剿匪,各地民族事务等政务。
增设战争部,统管战争时期的一应军事指挥、物资供应等事宜,平日则负责训练民兵,招募新兵事宜。
增设交通部,负责管理河道、铁路、官道事宜。
增设商业部,负责各工场的事务管理,以及重工业引进管理。
损失最大的是礼部,一下就被拆分成了三部,新设了四部。
匡源面色不变,彭蕴章则城府深,脸上挂着笑,曾国藩和胡林翼不动声色。
“老臣赞同!”匡源第一个开口,忙起身道:
“这些事务本就繁重,譬如交通部,地方上有水师管理,河道总督也能分权管辖,但却仍旧鸡毛蒜皮的事吵不尽。”
“如今有了交通部进行直接管理,就方便太多了。”
这下,其他人也只能赞同了。
“至于人手问题!”朱敦汉轻笑道:“各部的冗员老吏倒是能调用一些过去,先是搭起架子再说。”
“各类职权的先移交了移交。”
“不过,目前最要紧的,就是确立分部问题。”
这下,所有人都紧张起来。
在座的人都没有傻子,自然看得出来,新增六部之中,外交部,内政部,战争部实权最大。
商业,交通,教育三部之中,教育部属于清流部门,职权少但清贵。
交通部繁重,但也能捞点好处,毕竟千里运河,以及各大码头港口,也不是小数目。
商业部同样也是油水大部,全国各地工厂岂止万家?
面对众人的期盼,谨慎,以及迟疑,朱敦汉开口划分各部:
首辅匡源,负责户部,民部,财部,以及内政部。
次辅彭蕴章则是礼部,外交,教育。
曾国藩是兵部,交通。
胡林翼则是战争部和工部。
龚橙则是刑部和商业部。
首辅匡源则增加了内政部,属于权势大增。
次辅彭蕴章看起来没变化,但外交部却管理着藩国事务,也吞并了藩国司事务,理论上权势也增加了些。
所有人都高兴,毕竟权力增加了。
实际上,朱敦汉原本还准备增加邮传部,金融部等,但想着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后面再改吧!
分配完各部,接下来就是各部尚书了。
用自己人和用别人,其中的差距可就大了。
故而,阁老们对此也是寸地必争。
几个尚书,侍郎,不知道能带动多少官位浮沉呢!
北京城由此陷入到了权力的漩涡之中。
……
魏国,邺城。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