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这块军旗下落,象征着大将是活生生在的,全体的士气都不会溃散。否则就是撤退的时间。
车棚下方,排列着数十辆用于激励全军的大鼓车。在这个通讯主要通过叫唤的年代里,这种大鼓成为一种极其实效的传令方式之一。
不仅是军帐中有鼓声,每一个级别的部队都配有各自相应规格的鼓。
将军所用的大鼓产生商音,中级将军所用的鼓生成角音,下属高级将领的旗(或称小鼓)会释放羽音。进鼓声带动前进、降旗代表接近目标、鸣金收兵、指挥左翼或右翼行进、金鼓同时敲响表示就座等待。
这是尉缭为秦队编纂的一套训练指南。李信在此地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主要是在磨练这套战术布阵法。
近三万名秦人根据不同的鼓声和旗帜的命令,在有序的队形中准备。咚,咚,咚的声音在阵前缓缓汇聚,标志着将军号角和中将号令同步响起时,战斗马上就要揭开序幕。
按照秦队的“斗守”规定,参与战斗的实际人力仅占全部兵员的大约三分之一。未参战部队静止坐下,以保持体力预备时刻参与战斗。
在这场紧张的局势中,李信所在的大楼上方竖起了一面黑色的旗(可能是指特殊命令旗,文中未明确解释),作为指挥骑兵团出动的信号。
韩信在山顶上远望,看到远方的羌族骑兵团同样竖起类似的旗号,这个行动被称为“呼应”,意味着他们已经收到了指挥命令。他坐在马鞍之上,尽力伸长身体,鸟瞰全景,如狼扑羊般饥渴学习着如何指挥军队——这就是李信的方式。
新征召的羌族骑士在大军的左右两侧进行了均衡分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德水一侧大阵的右方,李信增加了更多的兵种。这不只是普通的步兵,也配备了盔甲完整、挥舞强弓的战士,并把仅剩的一千辆战车安排在同一侧。
对韩信而言,李信的部署虽有让人难以理解的部分,特别是增强右侧,但其余都是标准的战术配置,看不出任何的亮点与明显弱点。这很正常,考虑到羌人部队更倾向于传统的军事战略。
韩信观察羌人排列,感觉此刻仿佛回到了周武王伐商朝的日子——面前的就是从朝歌匆忙赶来的商军。他们的队伍布置方式直接模仿了当年殷军的经典阵型。
经过多次秦国的强力攻击,羌人的不仅丧失了农业技艺,他们的作战技能也在诗歌的描述中固化——这是一场对过去的复刻。
随着旗帜飘扬,阵阵鼓乐响彻四方,李信的指令在韩信心头迅速响起。
此时此刻,一场战争正在进行。在这片血与铁铸就的土地上,一场激烈的冲突即将展开。面对敌对的强大阵营——数万之众的羌族人,在他们的攻势面前似乎并未显得如此难以克服。然而,在这场即将开始的大对决之中,秦军一方却拥有不少战术上的优势。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便是他们的军备及其管理系统的精良度——这不仅仅体现在兵力上,更体现在对装备和人员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调配上。而在秦法之下,等级制度森严,军功晋升有着明确的机制与奖励系统。
在这样的背景下,韩信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紧张和紧迫感。如果按照目前的战斗规模来看,他估计自己的贵族地位将有可能得到显着提高——至少上升两级左右的爵位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
韩信对此感到欣慰,并略带憧憬:秦代的法律确实赋予士兵们激励性的奖励,以奖励英勇战斗。每当战役结束之时,斩下敌首两千人,将有助于和将领的晋级,并给予参与战斗的每一个士兵应有的荣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军队将会有等级上的提升。羌人的突然来袭无疑给秦军带来了一股强而有力的动力。尽管他们的人数庞大——根据目测至少拥有四五万之众,但他们拥有的仅是一个优势。
从战场上羌人们使用的武器装备可见,其中不乏实用而传统的器具,如殳、叉、连枷和马棒,以及马上的日常必需品。在战车上或周围有选择性地装备了一些更加高级的金属武器,比如青铜戈、内弧刀。然而,这些金属武器并非普遍使用,而是被一些较为优秀的士兵持有。这揭示出羌族军事结构的一个重要细节:尽管他们的人数庞大,但实质上在技术层面并未达到高度的专业水平。他们依赖的是实用和传统,而秦军的武器则明显体现出现代和高效的特征,这将为秦军在未来对这些武装的压制提供关键优势。
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激烈战事,韩信意识到自己的位置以及责任的重要性——不仅是个人荣誉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战略上的成功。作为军队的一分子,他将积极参与其中,以期在实战中磨练自我。同时,他也深刻体认到战后物资的归拢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项武器、每个士兵所承载的记忆都将被封存在府库中,在时间流逝下保存历史的价值。这也许正是陛下的高见——所谓的"以一秦对五胡",即以秦的力量抗衡众多外部的入侵者的设想。而韩信,则在这场战斗中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与责任感,对于未来的挑战满怀与期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