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151章 秘典该加经济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1章 秘典该加经济篇(1 / 3)

货币制度,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绝对不能草率决定。

鲁锦起身在屋内来回踱步,仔细想了想,其实元末这个时代的货币环境,是有好有坏的。

好处是,终元一朝一直流行纸币,如果今后继续使用纸币制度,不用担心太大的阻力,老百姓已经普遍习惯了纸币的存在,注意是习惯,而不是甘心接受。

至于超发什么的,那属于没有经济理论支撑的缘故。

纸币这玩意原本是宋朝开始搞出的交子,之后金朝看宋朝这么搞,就也跟着学,金朝也发行了不少交钞,元灭金、灭宋,相应的也继承了金宋两家的制度,学着他们发行纸币。

只不过金宋那时候除了纸币,还有金属货币存在,元朝则更进一步,倒也没官方废止金属货币,说铜钱铁钱不能用,但终元一朝,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几乎就没再铸过多少金属货币。

当然这话也不是绝对,比如现在的至正朝,官方就铸造过铁钱,但发行量极少,基本约等于没有,见过这玩意的都没几个人,铜钱也发行量极少,很快就落入了地主士绅的窖藏里。

铜钱百姓基本见不着,铁钱就更别提了,尤其是伯颜当政时期的汉人铁禁制度,能让你大量使用铁钱才真是见鬼了。

这就导致了元朝纸钞彻底代替金属货币,成了主流货币,老百姓为了生活和交易,被迫只能使用纸币,于是就慢慢习惯了。

如此一来,将来再推广纸币政策,百姓的接受度就会比较高,这是好处。

坏处当然也有,那就是宋金元三朝,基本把纸币的信誉玩崩了,百姓很不相信这东西,普通小民更愿意用金属钱币,反正他们货币需求量不高,但发达的商贸一定会催生出纸币,因为这玩意方便。

宋朝亡国之前,就爆发过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元朝的通货膨胀更是从头到尾。

元朝忽必烈时期最开始发行的是‘中统元宝交钞’,官方定价,两贯中统钞可以兑一两白银,然而发行量太大,仅仅过了十来年,中统钞就贬值了十倍,原本的一贯钞购买力仅相当于原来的一百文。

元朝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于是后来又发行了‘至元通行宝钞’,新钞的定价是,原本的五贯中统钞兑换一贯至元钞,至元钞的定价还是两贯钞兑一两白银。

然而根本没有屁用,后来又继续超发,到了成宗大德朝的时候,民间的银钞兑换比已经变成20贯至元朝,兑一两白银的地步了,又贬值十倍。

从开国到元中期,宝钞的价格直接贬了近百倍,也是离谱。

到了后来更是臭不要脸,直接官方下令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也就是让后世很多人诟病的明初政策,金银不是官方货币,只能用纸币和铜铁钱交易。

所以但凡看不懂明初朱元璋的操作,只要看看元朝就知道了,一定能从元朝找到原因。

朱元璋的明朝虽说是去胡俗,恢复唐宋旧制,汉官威仪,但也继承了元朝的不少糟粕,尤其是户籍制度和宝钞这两样。

最离谱的是,明朝的宝钞和元朝的宝钞,几乎就是一个模子刻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民国时大量地痞流氓、帮派人员,涌进了警务系统,把警察这个名字败坏了,于是新朝建立后,还知道给警察换个名字,改叫公安以示区别,我们和那帮杂碎不一样。

明朝的宝钞倒好,直接把‘至元通行宝钞’改成了‘大明通行宝钞’,纸质一样,尺寸一样,格式一样,上面的内容差别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总共就特么改了两个字,把至元换成大明。

宝钞的好处一点没继承到,元朝宝钞的破产信誉却被大明全面继承,也是奇葩......

元朝都知道把‘交子’‘交钞’改成‘宝钞’,示意和之前的不一样,你明朝哪怕改个新名字呢?换换尺寸换换格式呢,就一点没有,换俩字直接用......

当然,除了这个槽点之外,明朝货币政策和元朝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是明朝建国之初,禁止金银作为官方货币,强行推行宝钞,也算稳定了一些混乱的金融秩序。

第二就是明朝一直在大量铸造金属货币,朱元璋从建国之前就在南京建立宝泉局和宝源局,两个铸币机构不停的铸钱,到了永乐时期,永乐小平钱的铸造规模更大,流通更广。

这就导致了虽然‘大明宝钞’一直在疯狂贬值,但民间还有大量的铜钱可以兜底,最后实现‘宝钞软着陆’,直到后来彻底废除宝钞。

这就好比你金圆券崩了,但是你还有银元可以用啊,银元‘铜钱’的价值百姓还是承认的。

大明之所以能够彻底废除宝钞,一来是有铜钱可以兜底,二来是随着明中期的白银流入,间接解决了钱荒,不然没有白银流入,就算宝钞崩了,也肯定会发行新的纸币,这是市场需求决定的,仅用铜钱肯定通货紧缩,不足以支持商业贸易。

搞明白了这些,那货币政策就好定了。

首先要确定一点,金属实物货币是肯定不会淘汰的,哪怕是到了现代,也就基建发达的中国可以用电子支付淘汰现金和硬币,而那些自诩发达的国家,都不能实现5G网络的全覆盖,和全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