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无视皇帝古怪的眼神,恭谨地呈奏疏道:“陛下,方才是臣调阅的兵部案卷,或有疏漏,不过即便是按顺义王……”
说道一半,朱翊钧直接打断了王崇古的话。
前者看着王崇古,将奏疏推了回去。
语重心长道:“王卿,朕知道卿心中热忱,但你先别着急。”
“军国大事,不是你我君臣三言两语就能私下定计的。”
“除了知彼以外,还要知己。”
“诸军镇守九边,可有余力抽调?何部出站,出兵多少?银两、粮草需耗费几何?骑兵是否充足,能否在长城外巡战?”
“这些朕一概不知,如何与你商讨?”
见皇帝一再推脱,王崇古有些失望。
虽然如今皇帝没亲政,兵事由他辅掌,但这不出兵的事,他能说了算,若是想出兵,没皇帝站台还真不行。
正失落之际。
王崇古只听见皇帝话锋一转:“卿不妨先将奏疏拟细致一些,届时廷再议。”
前者猛然抬头,露出喜色。
朱翊钧说完这句,又看向马自强:“都蛮一役的功过,先放一放,等此事廷议完,再与兵部合议。”
他原则是不反对打小规模战争的,东南可是一直在打,也没人说一句穷兵黩武。
但支持归支持,也要结合具体情况。
一来要评估财政负担,二来也得规避发展成大战的风险。
所以最好还是六部九卿一起合计合计。
马自强见皇帝轻轻揭过都蛮的事,也不争辩,只行了一礼以示知晓。
王崇古则在大喜过望之后,连忙拜倒:“臣遵旨!”
说着,他便将两份奏疏重新收回袖中。
这时候,朱翊钧突然又叫住了他,似乎临时起意一般,开口道:“去给蓟辽总督刘应节、四镇练兵总督戚继光去函,让他们对蓟辽朵颜卫局势陈述详情,以及……对是否出兵表个态。”
这是老成做法,王崇古闻言,只觉得这位皇帝遇事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等了一会,见皇帝没别的吩咐,王崇古便拱手行礼告退。
朱翊钧点了点头,示意不远处的内侍相送。
说句不好听的话,虽然边将疏表态之事不过是他看似随口提的一句,但实则,他口中提到的边将一句话,会比王崇古三句还管用。
额,当然,蓟辽总督刘应节这人,自己不熟,算是给官阶一个尊敬。
主要还是戚继光。
但凡戚继光说一句能打。
朱翊钧便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出兵。
反之,一但戚继光觉得不能打,即便是廷议觉得能打,那朱翊钧还是要力排众议的。
不仅朵颜卫。
哪怕土蛮汗,或许也要仰仗其人。
马自强站在一旁,见王崇古告退,皇帝正怔怔出神,他也连忙行了一礼,便欲离去。
等着皇帝走流程的功夫,马自强都准备好后撤步了。
“大宗伯稍待。”
只听皇帝一句留步,马自强连忙将发力的腿又按了下去,勉强保持住恭谨地神态:“还请陛下吩咐。”
朱翊钧看马自强身子晃了晃,不由失笑。
他摆了摆手:“大宗伯先起来吧,朕只是突然想起有两事,想跟大宗伯商讨一二。”
马自强这个姓不好,大家为了不喊一声“马输”沾了晦气,如今朝臣都纷纷喊起了大宗伯。
等马自强直起身子,朱翊钧才朝马自强缓缓开口道:“还有两个月余,便是春闱了,礼部对二名主考人选部议好了吗?”
马自强闻言,悄然抬头看了皇帝一眼。
会试主官,可是关键位置。
尤其是今科取四百零七人的情况,能网罗多少门生?又能培养多少党朋?
可以说,会试主考官不仅能得名,还能得实打实的权势!
正因如此,一般都是皇帝钦点心腹。
譬如一科的主考,便是张居正与吕调阳。
当然,这一届肯定是不行的,毕竟这两位儿子已经被制外开恩参考了,这要是还想做主考官,那就太不讲规矩了即便子嗣的是试卷由皇帝批,这个态度也不能少。
再刨去专业不对口的王崇古,以及内定一个位置的高仪。
这就注定了在内阁之外,还有一个人选。
马自强不知道皇帝的意图,只好说些无功无过的话:“陛下,如今廷正在会推,有建极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师高仪、詹事府掌府事兼掌翰林院事王希烈、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诸大绶等三人。”
朱翊钧哦了一声:“都是博学之士……”
马自强顺着皇帝附和了一声。
这时候,朱翊钧突然看向马自强,疑惑道:“大宗伯也是饱学之士,为何不在会推?”
话音刚落,马自强心头猛然一跳。
皇帝嘴里这话,换一般人来说,马自强都要以为是反讽了三人不是一甲状元,就是二甲前十,公认的饱学之士,他一个三甲同进士哪里好意思。
即便是他到了会推,廷议也比不过王希烈。
或者说,现在廷臣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