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超级机器人分身> 第三百九十二章 可控核聚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九十二章 可控核聚变(1 / 3)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意义和重要性无需多说。

在人类可预见的未来,化石能源必将有消耗殆尽的一天,根据地球上当前已探明的化石能源储量和消费量计算,石油大概还能用四十年,天然气八十年,煤炭二百年。

但随着化石能源逐渐减少,未来这些能源的开采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因此,世界各国几乎都把获取廉价能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可控核聚变的身上。

据测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有45万亿吨氘。

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经过核聚变可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后释放出的能量。

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约为蕴藏的可进行核裂变元素所能释出的全部核裂变能的1000万倍,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的能源。

更重要的是,可控核聚变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放射性物质,可在稀薄的气体中持续地稳定进行,堪称安全环保能源的典范。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可控核聚变对能源革命的推动力比金属电池还要大上许多,但出于成本、工艺以及策略考虑,陈新暂时不准备把可控核聚变技术拿出来,除非金属电池在未来世界各国推广受到阻碍,他才会祭出这对堪称超级大杀器的组合。

至于现在,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和钢镚好好打造一台属于战忽局的核聚变反应堆。

核聚变反应堆的原理很简单,也很好理解。

第一步,作为反应体的混合气必须被加热到等离子态——也就是温度足够高到使得电子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能自由运动,这时才可能使得原子核发生直接接触,这个时候。需要大约10万摄氏度的温度。

第二步,为了克服库仑力,也就是同样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原子核需要以极快的速度运行,得到这个速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继续加温,使得布朗运动达到一个疯狂的水平,要使原子核达到这种运行状态,需要上亿摄氏度的温度。

然后就简单了,氚的原子核和氘的原子核以极大的速度,赤果果地发生碰撞,产生了新的氦核和新的中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经过一段时间。反应体已经不需要外来能源的加热,核聚变的温度足够使得原子核继续发生聚变。这个过程只要氦原子核和中子被及时排除,新的氚和氘的混合气被输入到反应体,核聚变就能持续下去,产生的能量一小部分留在反应体内,维持链式反应,大部分可以输出,作为能源来使用。

看起来很简单是吧,只有一个问题,你把这个高达上亿摄氏度的反应体放在哪里呢?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造出任何能经受1万摄氏度的化学结构,更不要说上亿摄氏度了。

这就是为什么一槌子买卖的氢弹已经制造了50年后,人类还没能有效的从核聚变中获取能量的原因。

好了。人类是很聪明的,不能用化学结构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就用物理方法的试验一下。

早在50年前,两种约束高温反应体的理论就产生了。

一种是惯性约束,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然后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内层因而向内挤压。球内气体受到挤压,压力升高,温度也急剧升高。当温度达到需要的点火温度时,球内气体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热能。这样的爆炸每秒钟发生三四次,并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释放出的能量就可以达到百万千瓦级的水平。这一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王淦昌。

另一种就是磁力约束,由于原子核是带正电的,那么我的磁场只要足够强大,你就跑不出去,我建立一个环形的磁场,那么你就只能沿着磁力线的方向,沿着螺旋形运动,跑不出我的范围,而在环形磁场之外的一点距离,我可以建立一个大型的换热装置(此时反应体的能量只能以热辐射的方式传到换热体),然后再使用人类已经很熟悉的方法,把热能转换成电能就是了。

原理上虽然简单,但是现有的激光束或粒子束所能达到的功率,离需要的还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加上其他种种技术上的问题,使惯性约束核聚变可望而不可及。

因此,眼下世界各国在受控核聚变研究上主要集中在磁力约束领域。

为了实现磁力约束,需要一个能产生足够强的环形磁场的装置,这种装置就被称作“托克马克装置”——tokamak,也就是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

早在1954年,在原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

进展貌似很顺利,其实不然,因为要想能够投入实际使用,必须使得输入装置的能量远远小于输出的能量才行,我们称作能量增益因子——q值。

当时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个很不稳定的东西,搞了十几年,也没有得到能量输出,直到1970年,前苏联才在改进了很多次的托卡马克装置上第一次获得了实际的能量输出,不过要用当时最高级设备才能测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