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问正在修复大殿的工人叔叔,想知道他们的做法是不是和爸爸说的一样。
结果工人叔叔告诉了他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就是基本按不同的方向正常地往佛像身上增加手臂,每做一段时间增加了一些手臂了,他们就在千手观音的每只手上都放入一只筷子,当所有的手都放满以后,再把筷子都取下来数筷子,这样就很快能知道目前做了多少只手了,做得差不多了,就再做剩下的数目凑够一千只,这样操作很简单,而且绝不会错。
所以修行讲求实证,劳动人民的很多生活智慧,永远都不是在课堂书本上可以完全学到的。后来这也让言羽学会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从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修行精进,领悟自然之道。
其实物质生活的极大发展,如果失去了正确的精神指引,未见得就是一件好事。比如言羽和妹妹,当时所生活的512钢厂,处于成都北二环附近的城郊,除了几条大道,周边很多地方还属于荒郊野岭,能够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都能和谐相处,有助于领悟自然之道。
而后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道路也不断扩张,一代一代的新生儿逐渐生活在了完全见不到田野城市水泥森林之中,也很少有机会去体会和思考当年言羽所思考的问题。
其实相比广袤无边的大自然,人类真的是很渺小的存在。当兄妹俩躺在草地上仰望漂浮的白云;当他们坐在河边看着被风吹动的水面;当他们靠在山坡上看夕阳西落;当他们穿过竹林聆听风吹竹叶发出唰唰的声响,或者当他们在夜晚的田野小路上行走,抬头仰望苍穹数星星看月亮的时候,言羽总会对浩瀚而神秘的自然和宇宙生出无尽美好的遐想,总会发自内心地深深感谢上苍,感谢它对人类的恩赐,使人类可以具有这样神奇的想象力,可以从这样的良辰美景之中,揣摩和猜测自然与宇宙最深的奥秘。
言羽常常仰望天空,心中充满了疑问。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都在这九天苍穹,星空之上?或者已经在人类某些已经明悟的智者的头脑之中?
随着年龄渐长,言羽也变得越来越懂事了,比如学会了照顾妹妹。因为曾看见外婆粘棉袄煮过浆糊,外婆也给他盛过一碗热腾腾的浆糊来吃,当时觉得很好吃,就自己记下了外婆怎么弄,只用面粉,自己也就会做浆糊了。
有一次爸妈回来晚了,妹妹饿得慌,言羽就自己动手,学着外婆的方式给妹妹炒了面粉然后煮了面粉糊糊来吃。
结果妹妹把一大锅浆糊吃得干干净净,还咂嘴巴,觉得很满足。
言羽顿时觉得自己长大了,爸妈不在能照顾妹妹了,一下子心中升起一种自豪感。
言不中理,不如不言。一言不中,千言无用。
以前言羽学习成绩很差,黄老师总是很生硬地批评他骂他,却没有真正指点到提升的方法。
“话说三遍淡如水”,言羽听多了也就疲了,就耍赖皮耍死皮,老师骂什么也都听着,也不回嘴,虽然曾经努力过,但不得其法,进步不大,连自己也心里自觉是个无可救药的差生,也就根本不在乎学习成绩,更不在意老师的批评了。
很多人不是不愿意改变,而是没有能力自己去改变,而且也不太愿意被别人去改变。所以要想改变一个人,最好是改变他的思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选用最适合他的方式,由内及外,激发他内心自己的意念,让他发自内心的主动想去改变,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更有成效。
所幸后来升了年级以后换了班主任老师,言羽遇到了颇有国学修养的特级语文教师郑老师。她待人和善,循循善诱,在她的鼓励和指导下,言羽就像千里马一下子遇到了伯乐,学习进步极为神速。
郑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强调,其实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成绩分数,读书其实读来并不是给爸爸妈妈或者给老师读的,不是为了用来炫耀,或者未来为了去找工作或评职称什么的,而是自己能从中学到知识,得到快乐,要快乐地学习,而不是苦读。
读书是为了进修学问,开拓心胸,是为了享受读到好书的那种快乐而学习,重在提升能力,学会方法,解决困难。
其实哪怕一个人能力提升了,也会有不同阶段的更高层面的问题和困难出现,学会更加理智冷静地分析处理,更快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本身最大的乐趣。
言羽以前一直很自卑,自以为自己很愚钝,一辈子不管怎么努力,可能都永远是一个语文成绩倒数一二名的差生,再没有办法可以学好语文了,而郑老师讲的这个观点,让他意识到,其实只要认真学习,就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考试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能学到知识并得到快乐,而不必太计较考试的成绩。
这样的观点,就像突然在言羽黑暗中无比沮丧的心上打开了一道天窗,射进了一道阳光,一下子照亮了他幼小的心灵。
而且郑老师不只一次单独给言羽讲,其实你并不蠢笨,相反其实是很聪明的,只不过以前你没有把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