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大年去了老宅一趟,知道姜老汉平安从县城回来,他们三人才吃晚饭,晚饭是说汪氏做的,味道一般,大年吃着饭,还没忘传达他外公的叮嘱,“娘,我外公说明天是镇子上的集市,他要去卖柳筐,让我跟着他一块去,说是要再买些高粱种子回来,补种一下。
姜榆不饿,就喝了小半碗粥便放下了筷子,“行,一会吃完饭你来我屋里,我给你拿钱。”说着姜榆就起身了,“你俩慢慢吃,我先回屋歇着。”
.......
小夫妻吗,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姜榆走后,两个人就在灶房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姜榆坐在窗前,偶尔还能听汪氏的笑声。
第二日,大年和姜老汉去了镇子上,姜榆和两个堂哥在研究姜苗还需要几日栽种,三人一直认为,再过个五六天,就可以移栽了,两个堂哥见没什么事情,就打算回去,姜榆想到了什么,留住大堂哥姜树,她问到,“大哥,我铺子里想用几个大一些的蒸笼,你用竹子能不能帮我做几个。”
大堂哥没犹豫,“行啊,你要几个,具体多大,给我说说,用不了几天就能做出来。”
姜榆听了眼睛都亮了,“真的,那太好了,我还想着等我爹回来,让他陪我去木匠家一趟呢,你会做那就太好了。”
大堂哥对自己的手艺很有信心,“这没啥,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你想要啥样的,家里还有一些材料,应该够用。”
“大哥,我就要和镇上的包子铺一样大小的蒸笼,但是一定要比他们的扎实,这样,我给你画一下,你看看。”
姜榆把自己的要求都说了,大堂兄表示没问题。最多四天,就能给她做出来。
编制的手艺不止她们老姜家有,村里还有几户也有,据姜老汉说,好像是从他的爷爷辈那传过来的,姜家的祖籍也不是冀州的,至于祖籍在哪,谁也不追究了,只知道那里盛产竹子,人人都有编制的手艺,大到屏风,小到扇面,只是后来那里有了灾害,不得已逃亡至此。
这里虽说背靠牛头山,物产丰富,但不适合竹子的生长,在牛头村定居下来的这些族人,一代代下来,编织的手艺也落下了,大堂哥家也就他还会做点,小辈们直接就放弃了这门手艺。
家里人都知道了她卖方子的事,看她现在要做这么大个蒸笼,大堂兄便猜测道,“小妹,你要这么大的蒸笼,难道是要在县城买卖包子不成。”
姜榆笑着回道,“大哥,我不卖包子,我又研究出了新吃食,等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保证咱整个汉口县,乃至全冀州府都是独一份。”
她本来还想吹嘘,整个大安王朝也是独一份呢,奈何还是低调了把,毕竟她也没出过冀州府,别的地方有没有现在也不好说。
“行, 你不说我就不问,到时候去县城尝尝你这独一份!”
送走了大堂哥,姜榆就去了后院。
昨天下过雨,今天的天气晴的特别好,汪氏去河边洗衣服,她给姜苗浇水通风后,就想着去田里看看,刚把大门锁上,看到大年背着个几个柳筐,和郭老汉一块走来。
没注意他们神色,只好奇问大年,“你不是去买高粱种子了吗?种子呢?”
大年把柳筐放到地上,神色严肃,姜榆还从来没见过他这样,警惕抬眼,沉声道,“咋了,这是?”
姜老汉上前一步,开口道,“阿榆,出事了,今早我和大年一块去镇上,我卖柳筐,他去买粮种,谁知这小子去了没多大会,回来就告诉我说,他在街上看到自己岳父一家了......。”
姜没听明白,示意姜老汉继续说,看到就看到呗,见面打个招呼不就行了,这咋就耽误的连正事也没办成。
姜老汉不知道该咋说,推了大年一把,“你小子说!”
大年无奈,说正事之前先把自己摘了出来,“娘,我说,不过这件事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也不知道为啥我岳父一家会在镇子上开铺子。”
“他们开的啥铺子?”
“和咱一样的铺子,我外公打听过了,他们卖的东西跟咱一模一样,早上是葱油饼和骨头汤,中午是卤肉面和水饺。”
“这事你原先不知道?”姜榆瞪着大年问道。
“娘,我发誓,这事我是真的不知道!”大年还真的伸出手指就要发誓。
姜榆咬牙说了两个字,“卑鄙!“就觉胸口不适,恶烦的很,一口气没上来,便觉眼前一黑,就昏了过去。
这副身子太不争气,她也是没办法!
“阿榆.....”
“娘......”
幸好两个人都离姜榆很近,才没让她一头栽到地上,“大年,你还愣着干啥,快背着你娘去我家,咱套车去镇子上的医馆。”姜老汉看着一边只会嚎叫的大年气的不行。
“哦......对,去医馆.....”大年这才停止了嚎叫,弯身就要背姜榆。
不知是他力气太小,还是刚才太紧张,背了两次竟然都没能成功的站起来。
姜老汉这下彻底爆发了,“你小子给我滚一边去!”
姜榆家门口的动静不小,很快附近的邻居就知道了姜榆晕倒的事,有好心的媳妇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