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中寻一。
问题是国资委的决定太突然,李定安决定实地考察,赶在科创局立项之前完成蒙古瓷项目的想法也太突然。
说直白点,来通辽之前,项目组根本没有做过任何的野外环境和地理调查,甚至相关的地理资料都是这几天现查的。
还有一点,李定安是第一次出野外,而这一行也压根不是你学多少理论,有多少知识储备就玩的转的。
完全凭的是经验。
一点儿经验都没有,而李定安却想靠着这点儿信息,在短短的两到三个月之内找到遗址的准确地点?
要这么容易,蒙古瓷窑址早被人发现了,不会等到李定安从XJ发现实物,又用半年多研究了个九成九,才从研究数据反推窑址。
所以根本不可能这么快。
以何安邦的经验推断: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收集资料,再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收集遗物,然后通过资料和遗物信息,确认准确地点。
所以,只是发掘前的工作,就需要一年以上。
当然,何安邦也相信,只要时间足够,李定安肯定能找到,但怕就怕他太着急。
相处这么久,李定安什么性格他再清楚不过:不论干什么,一头扎进去就拔不出来了,不弄出个结果誓不罢休。
但这是野外作业,而且天气越来越冷,关键这地方的气候不是一般的恶劣,动不动就是暴雪。
别说出点什么事,哪怕是李定安磕着点碰着点,何安邦都没办法交待。
都不用什么保力、科创局,甚至是于书记找他是问,馆长就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何安邦越想越担心,又指了指马献明:“看着点,别让他钻牛角尖……要看不住,立马给我打电话,我爬也爬过来……”
“何馆伱放心!”
“等会……你们扯什么淡?”
何安邦都懒得理他,提着包就走。
李定安一脸懵逼……
……
计划不如变化,启程往奈曼的时间,比李定安预订的又推迟了两天。
肖主任算是知道,何馆长喝醉之后说过的那句是什么意思:李老师什么都好,就是太着急,恨不得一天把一年的工作都干完。
这不是夸奖吗?
有的时候还真不一定。
就比如现在:在途中,在车上,李定安开了个动员会,又安排了下午的工作:下午两点,正式开始调查青龙山实地环境。
问题是,从市区到奈曼,差不多两百公里,大半要走国道,至少要三个半小时。从旗再到青龙山镇是八十公里,这一段是县道,至少要一个半小时。
八点出发,等到了镇宾馆已经是一点左右,中间就一个小时:要开房、要登记、要放行李、还要吃饭。甚至可能还得上厕所……
不夸张,资本家听了都得流泪!
奇怪的是,从研究员到技师、从探工到测绘、以及资料员,没有任何人表现出任何不满?
“从今天下午开始,各组的主要工作为钻探取土及测绘,第一组由耿队长负责,从杜贵喀查一带,沿瓦碑河由北至南,堪探至驼腰村,全长十八公里……
第二组由邢队长负责,从三道洼子到苇子沟,沿拉尔泌河由北至西再南,途径砖头洼,全长二十四公里……
第三组由杜队长负责,从甘井子到海斯台,再到沟脑,再到柳沟村……这一段比较长,全程近五十公里,河道也多:七子河、官营河、柳树河……相关资料待会发给各队负责人,我再强调几点……
测绘我不用讲,大家都知道,关键是钻探:取土要深,最好一米以上,最差也要辩识浮层、生层、熟层,以及间歇层……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安全:三个队都要经河道从山西麓绕到山东麓,而且气候不太稳定,一定要注意安全……
卫组长、姚组长、车组长分别为各组提供技术支持……程老师负责化验,当天土样当天完成……”
程立权头皮都麻了:三个队,每天取来的土样得以“公斤”计。问题是,人都分配完了,怎么看自己都是光杆组长?
就那么一小试管一小试管的验,自己长十八只手也验不完。
看李定安停下话头,程永权忙举了一下手:“李老师,化验组,是不是就我一个人?”
“谁说的?”
李定安环指了一圈,“资料交给方志杰一个人就行,小田和小蒋都能帮你(女资料员),舒静好也不忙……况且各队不是时时都需要技术支持,卫组长、姚组长、车组长也不是天天都要跟队,再加我和马所,八个人都不够你用?”
程永权忙笑:“够用……够用……”
有李定安在,其它人都等于是累赘,甚至他这个组长在不在都无所谓……
几位当地的协助人员算是看明白了:李老师这是要把男人当驴使唤,把女人当男人使唤?
听说时间太紧,非常赶进度,倒也情有可愿。
剩下的却有点看不懂了?
能被派来协助,都是内行,而且野外考古的经验很丰富。但就队员们知道的,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中,都和李定安的程序不一样。
先收集资料,包括遗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