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52章 鬼圣蒲松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2章 鬼圣蒲松龄(4 / 5)

物,写到现实生活中来。

借以抨击贪官污吏的腐朽,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讴歌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聊斋志异》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

短短的两三千字,就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像小翠的天真烂漫,婴宁的纯洁爱笑,酷吏豪绅的暴虐,都刻画得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在蒲松龄的笔下,不合理的事件,往往依靠神的力量能得到合理解决。

善有善报,恶有恶果,体现了浓郁的理想主义。

“康熙三十二年,山东按察使喻成龙因仰慕蒲松龄文名,命令淄川县令周统邀请蒲松龄前往济南相会。”

“蒲松龄以身体不适为由,不肯接受素不相识的喻成龙的邀请。”

“周统请毕际有出面劝说,这才勉强答应下来。”

“喻成龙礼贤下士款待蒲松龄,并让幕僚陪其游览济南名胜。”

“同时希望蒲松龄能够留任幕宾,被蒲松龄婉言推辞。”

“喻成龙读过《聊斋志异》书稿后,欲花费千两银子购买书稿的念头,再次被蒲松龄委婉拒绝。”

“蒲松龄由济南返回淄川后归家休息一段时间后,毕际有病逝,蒲松龄闻讯赶回毕家。”

“毕际有去世后,蒲松龄继续留守毕家。”

“虽然他已年近花甲,依然未放弃科举之路,身在毕家拥有多方面便利条件。”

“既可以使他不受家务烦扰,又可以掌握朝廷动态,便于其预先拟定奏表。”

“蒲松龄致力于科举的同时,依然执著创作《聊斋志异》。”

“康熙三十三年,蒲松龄挚友写诗怀念蒲松龄,同时对蒲松龄创作鬼怪小说再次进行劝说。”

“康熙三十四年,清廷西征噶尔丹,征集骡马。”

“淄川及相邻几个县城的知县不体恤百姓疾苦,卖力完成朝廷的任务,蒲松龄通过诗文进行揭发。”

“自从山东按察使喻成龙邀请蒲松龄前往济南作客后,朱缃对《聊斋志异》产生兴趣,并托友人借来蒲松龄的稿本阅读与抄录。”

“康熙三十九年,几次乡试失败的蒲松龄,再次参与恩科乡试。”

“并写下自嘲诗展现其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但他依旧恩科不中。”

“康熙四十二年,淄川一带发生持续三年的特大灾荒,导致灾民流往北京。”

“山东巡抚王昌国因未上报灾情,受到弹劾,清廷命令山东截留漕米进行赈灾。”

“但王昌国等人挪用部分漕粮填补亏欠,并谎报淄川几县已有收成。”

“蒲松龄知道后创作《告灾》诗讽刺淄川县令麻不不仁,后又讽刺山东巡抚等官员谎报年丰。”

“次年五月,蒲松龄因事奔赴济南,途中看到饥民载道乞讨的惨状,全部以诗歌方式记述下来。”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往返经过山东。”

“山东巡抚赵世显为接待康熙,耗费银钱数十万两,全部摊派给各州县。”

“蒲松龄听闻此事,创作出《议羡》与《齐民叹》两诗。”

“康熙四十八年,蒲松龄之兄蒲柏龄病逝。”

“蒲松龄因常年在外未与兄长相处内疚,欲辞馆归家。”

“同年年底,蒲松龄以年老体弱为由,谢绝毕家挽留,结束其坐馆生涯,回到蒲家庄安度晚年。”

“因毕家帮助,蒲松龄家境有所好转,先后买下四五十亩田地,摆脱了贫困。”

“康熙五十二年中秋节,蒲松龄与妻子刘氏在几位儿媳陪伴下饮酒赏月。”

“次日,刘氏病倒,后于九月二十六日病逝。”

“蒲松龄十分悲伤,连续写下多首《悼内》诗寄托哀思。”

“康熙五十三年,毕家老馆东夫人去世。”

“蒲松龄不顾劝阻,骑着毛驴亲自前去吊唁,并应毕家之请为王夫人撰写墓志铭。”

“次年,蒲松龄在其父忌日时,不顾儿子们劝阻亲自前往祭奠。”

“祭奠回家后,蒲松龄因感染风寒,身体不适,食欲下降。”

“当年,蒲松龄去世,享年75岁。”

左宗棠:《聊斋志异》中书生的故事,是蒲松龄借故事对自己进行的补偿。

首先,《聊斋志异》中正面形象的书生赫然登第的圆满结局,和蒲松龄期望及第中举有关。

在《聊斋志异》的书生故事中,常常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留恋科举的士子突然间进士及第光宗耀祖,二是书生得艳遇之后过上了圆满人生。

此类故事的书生是蒲松龄加以肯定的正面形象,结局都是中举后拥有贤妻美妾,一生富贵长乐。

蒲松龄之所以安排如此美满的结局,与自身科举屡试不第有关。

一方面,这和儒家对于士子的理想人格规范有关。

儒家的理想的人格是要积极入世,通过参与科举来发挥自己的价值。

另一方面,自科举取士诞生以后,读书应试成为了士子们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径。

因为士子科举成功,除了获得功名外,还能实现阶级的跨越,这是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