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52章 鬼圣蒲松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2章 鬼圣蒲松龄(1 / 5)

《聊斋志异》作为最知名的志怪小说,令蒲松龄的名气家喻户晓。

蒲松龄看似写鬼,实则写人。

一部《聊斋志异》,说的是鬼神,见的是人性。

《聊斋志异》并不是为了写鬼神而写鬼神,之所以有着如此高的文学地位,是因为《聊斋志异》通过写鬼神狐妖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荒诞的背后抨击的是官场的阴暗面,控诉的是贪官污吏的暴行。

同时也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将清朝科举制度的弊端深刻地展示于世人面前。

有人说《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正因为蒲松龄对鬼怪的描写入骨三分,所以被世人誉为鬼圣。

“蒲松龄出生于大明崇祯十三年山东淄川县,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

“蒲家为当地大族,虽然不太显赫。”

“但族内多有读书之人,祖上也有科举入仕之人,称得上诗书世家。”

“蒲松龄父亲蒲槃自幼读书,未能考取功名,后弃儒从商。”

“因处于明清之际天下动乱,为避免遭到乱兵扰乱。”

“蒲槃组织村民守护蒲家庄,致使家产受到损失。”

“清顺治七年,因家境逐渐衰落,蒲槃请不起塾师。”

“便亲自教授蒲松龄等四子读书,学习四书五经及八股文。”

“蒲松龄对于经史典籍过目不忘,深受其父蒲槃的喜爱。”

“顺治十二年,当地讹传大清朝廷将选择良家女子入宫充任宫女。”

“刘家将与蒲松龄定亲的13岁女儿送到蒲家暂避,两年后两人成亲。”

“顺治十五年,19岁的蒲松龄参加童试,先后以县试、府试和道试三个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

“蒲松龄参加道试时,山东学政出题为源自《孟子》的《早起》。”

“蒲松龄别出心裁,以《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采用小说的细节描写。”

“描述齐人之妻为侦察丈夫吹嘘交往富贵之人的真假,黎明时分伺机而起的情态与心理。”

“山东学政对蒲松龄的才华十分赞赏,阅卷时给与其极高的评价。”

“使蒲松龄获得头名秀才,成为淄川县学生员。”

“蒲松龄考中秀才后,一方面温习经书,练习八股文。”

“以便通过每年一度检验秀才学业的科试,以及准备三年一次的乡试。”

“另一方面收集整理奇闻轶事,编写志怪故事。”

“顺治十七年,蒲松龄与同乡好友参加乡试,未能中举,次年长子出生。”

“康熙二年,蒲松龄再次参加乡试,依旧未能中举。”

“因同病相怜,蒲松龄写诗给好友诉说失意的心情。”

“好友劝说蒲松龄记叙志怪故事于科举无益,但蒲松龄未听从劝告。”

“蒲松龄专心读书,致力于科举,对家中之事不管不问。”

“起初蒲氏兄弟对蒲松龄参与科举能够体谅,但随着他几次乡试失败,蒲氏兄弟间渐生嫌隙。”

“又因蒲松龄之妻刘氏婚前曾暂住蒲家,受到蒲母疼爱。”

“引起蒲松龄两位嫂子的猜忌与不满,怀疑蒲母特殊照顾刘氏,因此蒲家被搅得不得安宁。”

“康熙三年,蒲父觉得无法维持家业。”

“便组织四个儿子分家,蒲松龄分得几亩薄田及三间破旧老屋。”

“当年蒲松龄遭遇灾荒,庄稼歉收,勉强填饱肚子,使其无法安心读书与著书。”

“因蒲松龄分家后生活贫困,好友邀请蒲松龄一起读书,为其提供能够静心读书的环境。”

“蒲松龄就读好友家不久,有人讽刺蒲松龄与好友未能中举,并白占好友家便宜。”

“于是耿直倔强的蒲松龄无法忍受闲言碎语,不愿领受好友的资助,便离开好友家去做乡村塾师。”

“蒲松龄做乡村塾师时,教授孩子们《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和《孟子》等书籍。”

“但因蒲松龄致力于科举,心思未能完全放在教学之上。”

“此外蒲松龄性格耿直倔强,不肯对人低声下气。”

“与人相处得好便继续教学,相处不好便会更换地方。”

“因此生活不能安定下来,也未能摆脱贫困的家境。”

黄龙士:蒲松龄科举不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原因。

蒲松龄屡试不第的原因,首先就是官场黑暗。

那时科举取士普遍偏重于出身背景和关系,没切实讲求真才实学。

其次,蒲松龄是个性格放荡不羁,又不注重细节之人。

那时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标椎的八部份组成。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

蒲松龄从小喜欢有感而发写文章,而不喜欢按八股文套路写文章。

再者,蒲松龄考秀才时,主考官对他很照顾。

主考官厌恶八股,十分喜欢蒲松龄不按八股套路超过字数写的文章,这才把他评为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