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慈禧对义和团仅有的一点不信任也烟消云散。”
嬴政:都已经昏聩到这种地步了吗?连刀枪不入的鬼话也能相信。
他都有些无语了,手底下的大臣昏庸无能也就算了,作为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居然也能这么愚昧。
他原本还以为慈禧只是祸国殃民的妖后,现在看来,居然也这么愚蠢。
刀枪不入一听就假得离谱,就更不用说枪炮不伤了。
要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清政府也不会接连遭遇西方列强的欺辱了。
就慈禧想要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的戏码,在他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
义和团虽说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但作为农民起义,最后肯定也不会和清政府站在一边。
即便义和团有能力对付西方列强,也注定会成为清政府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
再说了,就义和团这种江湖骗子,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洋人的对手。
他猜测慈禧估计是气疯了,要不然也不会失去理智看不清当前的局势。
“然而,慈禧和顽固派们万万没想到,他们的自欺欺人玩脱了,死了很多人,也激怒了列强。”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
“限两月之内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军入直隶地区代为剿平。”
“6月初,限期已到,各国公使见清政府无法控制形势,便决定组成八国联军直接出兵平乱。”
“6月中旬,大沽口炮台失守。”
“慈禧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发出解散义和团的上谕。”
“此举表明,慈禧怕了,又服软了。”
“可是就在上谕发出的第二天,慈禧又接到端郡王载漪杜撰的假情报。”
“说外国公使发出照会,要求慈禧立即归政于光绪,废大阿哥,并允许洋兵入京。”
“慈禧一听,让我把权利给让出来,交给光绪那小子,难道洋人不知道我与光绪有矛盾吗?”
“这要是交权了,我还有活路?”
“这帮洋鬼子我服务了你们四十年,现如今却要帮那个逆子来夺我的权。”
“是可忍孰不可忍,愤怒之下,慈禧丧失理智。”
“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连下两道诏书。”
“一道是下给顽固派的,慈禧让他们整军备战。”
“另一道是发给地方督抚的,慈禧让他们派兵进京勤王,协助朝廷驱逐洋兵。”
李鸿章:太后平时挺聪明的,怎么这种关键时候就糊涂了呢?
他收到太后的宣战诏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怀疑太后是不是老糊涂了。
双方的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朝廷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以大清国的实力,别说是八国联军了,就是随便一个西方列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
要是大清国真的这么硬气的话,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了。
当初太后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时,他就是反对的,认为这太扯了。
刀枪不入,枪炮不伤,他一听就知道假得很。
他都有些怀疑太后病急乱投医,居然也能相信这些江湖骗子。
用这二十万的义和团去对付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他只能说以卵击石,毫无胜利的半分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慈禧发给地方督抚的诏书,如今有三点经常被人误解。”
“第一,慈禧当时只说要跟欺凌我国家、侵占我土地、勒索我财物的入侵者开打。”
“但她没说要跟谁打,并没有具体指明开战对象。”
“现在一些电视剧中演绎成慈禧指名道姓对十一国宣战,这其实是虚构的情节。”
“第二,所谓的宣战诏,并非正式公文。”
“清朝的正式宣战诏书里面一定会有类似布告天下的字样,比如光绪在甲午年颁布的宣战诏书中就有,但慈禧在庚子年颁布的宣战诏中并没有相关内容。”
“结合慈禧也没有具体指名宣战对象,不难发现,庚子宣战谕旨其实只是内部通知。”
“慈禧通知地方督抚,洋鬼子打到家门口了,朝廷决心迎战,你们都来帮忙。”
“由于只是内部通知,所以慈禧当时也没有将宣战诏递交给各国公使。”
“也就是说,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各国正式宣战。”
“各国也没有对清政府宣战,双方是一种战而不宣的状态。”
“第三,由于邮电系统混乱,地方督抚当时收到了前后不一致的诏书。”
“义和团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拆铁道、拔线杆,把北京对外联络的电线杆子都给拔了。”
“这导致朝廷的诏书无法通过北京的电报局下发,只能先用六百里加急送到河北保定,再经由保定电报局转发给各地。”
“路上耽误再加上办事效率低下,等到诏书下发到地方督抚手上时,已经是几天后了。”
“而让督抚们感到非常无语的是,就在收到宣战诏的同时,他们又收到了另一封意思截然相反的电报。”
“头脑发热的劲头过去后,慈禧又冷静了下来。”
“毕竟她不能像端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