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132 殷姚之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2 殷姚之交(2 / 3)

年(公元352年),十一月,在伪造了大量的祥瑞之后,燕王慕容儁在中山称帝,建国号为燕,建年号为元玺。

劝进之人,进位三级,参与南征的将士,各有赏赐,而阵亡将士,加赠二等,免除子孙赋税。

又立燕王妃可足浑氏为皇后,嫡长子慕容晔为太子。

消息传扬开来,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惊异,毕竟慕容恪捣鼓那些所谓的祥瑞,也有了一段时间。

殷浩安心在淮南筹划北伐,此时已经进驻寿春,只等明年秋收之后,就将统率东晋七万大军与姚襄的六万步骑,北伐青州。

桓温知道此事,颇感忧虑,他不忍殷浩败坏国事,有心提醒,但转念一想,如果劝阻了殷浩,自己又如何能够借机发难,反而控制朝廷。

况且,殷浩几次欲置姚襄于死地,这种事情也不是桓温一个人知道,如今殷浩准备在北伐时重用姚襄,建康城中,肯定不缺有识之士,肯定也曾劝阻他。

既然那些人都劝不动,桓温开口提醒,殷浩又怎会领情,说不定还以为他是在刻意阻拦自己建功。

江陵,征西大将军府内。

桓温对郗超感慨道:

“褚裒失败,不过损失三千兵马,如今殷浩欲以姚襄为先锋,只恐明年北伐,大军有倾覆之危。”

郗超却道:

“自永嘉之乱以来,死者不可计数,也不少殷浩麾下将士。

“主公若能趁机掌控朝廷,摆脱羁绊,早日兴师北伐,平定中原,才算是上不负社稷,下不负黎庶。”

桓温听了郗超这番话,心里总算好受许多。

他又与郗超提起桓熙代拟的节妇吟,桓温摇头道:

“熙儿以诗相赠,或许是为了拉拢谢艾,可用力过猛,此诗一出,谢艾自当效仿节妇,又怎会背叛张重华。”

这也是张重华认定谢艾不可能辜负自己的原因之一,毕竟这首诗,被时人传为佳话的同时,也相当于是将谢艾架在火上烤。

桓熙在诗中,将谢艾比作节妇,谢艾若是背叛张重华,侍奉二主,也将被天下人,以及后人所耻笑。

郗超宽慰道:

“世子行事,素来都有分寸,从不无的放矢,想来,此举也有他的用意。”

桓温无奈道:

“景兴呀,在你眼中,只怕熙儿做什么都是对的。”

郗超笑道:

“因为他是主公的世子。”

桓温笑骂道:

“伶牙俐齿。”

再也没有了此前因为殷浩可能葬送数万大军而产生的惆怅。

实际上,不仅是桓温,桓熙也因为殷浩的愚蠢,而难以释怀。

但偏偏不让他经历这场败仗,使其名誉扫地,对方就会一直在建康给他们父子拖后腿,桓熙也只得不管不问,对此漠不关心。

此时,正值隆冬,各地基本都已经把秋税收齐,雍州各郡的米布基本都送来了长安,而秦、梁二州,按照惯例,也将在冰雪消融之后,经由渭水送来。

但今时不同往日,秦州的米布,就会留在天水,这是桓熙在离开秦州前,就吩咐过朱序的事情。

毕竟在秦州囤粮,以征伐凉州,损耗要少于从长安调粮。

而在今年的秋收之后,桓熙也将新招募的五千战兵尽数派遣到了蒲坂、高王城,以接替驻守高王城的三千战兵。

沈劲被桓熙传召,也抽空回了一趟长安述职。

由于沈劲在追随桓熙夺取关中时,立下大功。

在桓熙的帮助下,吴兴沈氏早已不在刑家之列,宗族子弟已经可以自由出仕。

沈劲回想自己年轻时,肩负族人的期许,怀揣洗刷耻辱的志向,前往建康闯荡。

只求闻达于各镇诸侯,却蹉跎到了三十多岁。

期间受尽白眼,满堂公卿,并无一人肯用他,直到桓熙前往建康,才终于遇得明主,使他能够建立功业。

沈劲对于桓熙的感激与忠诚,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人。

桓熙与沈劲在未央宫的一处花园散步。

沈劲不敢与他并肩,特意落后了半个身位。

桓熙正色道:

“世坚,我欲东出,需得先取凉州,倘若出兵河西,只怕难以顾及河东。

“苻健闻我出兵,必会趁机进攻关中。

“河套路途遥远,若由西套南下,我早已闻讯班师。

“潼关更是天下闻名的险隘,我料定,苻健在我离开后,必将先攻高王,再取蒲坂,经由渭北入关。

“你镇守高王城,可谓任务艰巨,我西征的成败,也最终会落在你的肩上。”

沈劲闻言,深感肩负重任:

“但凡末将能有一息尚存,绝不使氐人越过高王城一步。”

桓熙微微颔首,他在雍州河东郡安排了五千战兵,而沈劲又有一千部曲驻守。

别看桓熙设置的河东郡仅有蒲坂、高王二县,他还往河东郡迁徙不少的民众。

除了这些将士的家属,蒲坂、高王二县尚有百姓八千户,刨除老弱,随时可以再聚五千州郡兵,仔细想来,足以支持到王猛由长安带去援军。

毕竟桓熙此前已经重点修缮过了长安往蒲坂的官道,道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