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泽作为一名爱国人士,一得知这一消息,立即率领大军抄近路赶到大名,想联合各军过河堵住金兵的归路,将二帝抢回来。】
【可惜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如他这般尽忠为国的,各路军队没有一支过来擒王,宗泽孤掌难鸣,只好望河兴叹,眼睁睁的看着金人带着他们的战利品远去。】
忆起这事,宗泽依旧心痛无比,可恨他能力不足,更恨那些袖手旁观的人。
纵使官家有再多的不是,也不能坐视不理,任由金人眼睁睁的俘虏二帝而去。
这不仅仅是二帝的耻辱、宋室的耻辱,也是所有宋人的耻辱。
【“男十存四,女十存七。”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面对国家灭亡,二帝被掳,宗泽深深的感受到了一种无力之感,而再往后的抗金岁月里,这种不甘与悲愤成为了他那唯一的基调。】
【在这场国家灭亡,皇室遭屠戮的灾难过后,赵构则成了最大的赢家,不仅侥幸的逃过了一劫,更是在之后成为了南宋的开国之君。】
【那他在国家飘零之际,能够坐稳皇位,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忠臣义士的赤诚之心。】
【赵构本人也清楚,所以他在即位之初,重用主战派,他把李纲召了回来,甚至任命他为宰相,一副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不驱逐金兵誓不罢休的模样。】
【可实际他的想法呢?他内心真的想与金兵拼搏吗?他真的想迎回徽钦二帝吗?】
怎么可能?
赵构心里嗤笑,他如此之作为不过是为了坐稳江山。
至于赢回徽钦二帝?
人都是自私的,他们若回来,那他这个南宋朝的开国之君如何自处?
【李纲出任宰相后兢兢业业,立马就呈上“议国是”等十事,认为当务之急是防御金人再次南侵。】
【然他不知的是他的这股忠直耿介并不为赵构所喜,他重用他,可他也亲近着主和派。】
【李纲、宗泽一心为国,想要迎回二圣,可是新帝的初衷却是与他们背道而驰,所以他们所做的努力,他们的一腔热血最终只会化为乌有。】
【在主和派明里暗里的挤压之下,宗泽最终被罢相,据说李纲被罢相后,之前在靖康围城时帮助过他的太学生陈东再次出面力挺,三次上书,请求宋高宗不要罢免李纲,并指出黄、汪不可信,还要高宗“还汴、治兵、亲征、迎请二帝”。】
说到这个,赵构也是气,这帮人简直都是目无皇权,个个不识相。
李纲、宗泽口口声声着要迎回二帝,可有把他放在眼里,他是想重用的,可他们最终成为不了他的人。
既然不识抬举,就怨不得他了。
【眼见着有人陈情,赵构是大怒啊!这是在为李纲求情吗?这是在他冒犯他的皇威啊!】
【怒火之下,赵构眼睛不眨的处死了陈东等太学生。而赵构呢在这之后就逃到了扬州。】
【彼时留守东京的宗泽一面联结河北义兵抗金,一面连续二十余次上书赵构,请求返回东京,以图恢复。】
【然而一次次石沉大海,赵构始终未有所动。宗泽等啊等,他期盼着皇帝能够移驾开封,可他望眼欲穿等来的却是他病倒了。】
【年迈的宗泽忧愤成疾,背上生疽,一病不起。当将领们在榻前问候时,他支撑着坐起来,说:“我本来没病,只因二帝蒙尘,心生忧愤。希望诸位能够奋力歼敌,那样我就死而无憾了。”】
【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他念念不忘的始终是他的国家,他反复悲吟杜甫的那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北伐未曾成功,而他又何尝不是?】
诸葛亮:“……”
亮终究还是辜负了先帝!
诸葛亮含泪叹息,为自己,为蜀汉未来的命运,也为宗泽,为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良将,为大宋即将到来的命运叹息。
赵构没多咋感觉,他甚至觉得天幕着重描述臣子的都是些屁话。
在他看来,他们从来不是他的忠臣良将,他们一心想要迎回二帝,那是二帝的人,真让他们成功了,他这个皇帝的宝座还能坐稳嘛!
更多的人则是惋惜李纲、惋惜宗泽,忠臣良将难遇明主啊!
不是他们辜负君王,而是君王辜负了他们!
【临终之时,宗泽没有提及一句家事,而是大呼三声“渡河”,悲愤去世。宗泽带着满满的遗憾离世了,而在他之后李纲又艰难的存活了十三年。】
【每一次的宋金议和,他都要上书把主和派痛骂一顿。早已远离中枢的李纲虽然失去存在感,但他每一次都是投反对票的,反复上书,言辞激烈。】
【可赵构想着的永远是议和,这样的官家,这样的朝廷,令李纲失望透底,在这样与日俱增的失望中,58岁的李纲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同样带着满满的遗憾离世了。】
沉默是此刻的各朝各代,不少人带着敬意向着两位忠臣良将默哀。
赵匡胤心头刺痛,他觉得很悲哀,明明朝中有将,可他老赵家的皇帝却只知退不知进。
为了自己的私心,致大片土地于不顾,当然赵匡胤此刻还不知道后边的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