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将加冕为王
虽然一开始被外表震惊到了,但在认真思考,并且又切实操作过一番之后,卡尔还是认可了这门“新式火炮”的优点,或者说那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缺点。
怎么说呢,它可能不符合军团内一些人对“黑科技”的期待,也很不符合某位总主教亲儿子对“大炮”的热情,但它真的很使用甚至还很便宜,便宜到以风暴军团眼下的军工潜力,甚至可以做到量产。
一门在正常视野范围内可以平射,也能在掩体堑壕内曲射,可以快速移动和转向,适应多种地形的“万金油”式火炮,对风暴军团这种火力匮乏,又以步兵为主的军队而言,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甚至格局再放大一些,这种火炮几乎天生就是为克洛维人准备的热衷步兵火力的王家陆军,百分之八十的将领都玩不转炮兵,这种只能打击视野范围内的敌人,躲在堑壕里时还能提供火力掩护的支援武器,用起来肯定比加农炮得心应手。
而且因为牺牲了射程和成本,这门火炮当然也没有了膛线,但也不是不能有而且真要照这么改良,别说支援武器,完全可以当做炮兵阵地的主火力了。
至于名字在某种恶趣味的指引下,参谋长给这门火炮命名为“信号旗”以这个大玩具的射程,等它开火的时候前排线列也差不多该上刺刀,在连长的铁哨声中冲上去送死咳咳咳,冲锋陷阵了。
除此之外,因为火炮本身很轻,威廉戈特弗里德还按照帝国骑兵炮为模板,改良了炮车,更方便在战场上快速移动与此同时,他还重新设计了一款重型马车,货运量要原款少三分之一,但需要的畜力减少了一半。
总而言之,在卡尔眼中,这位技术顾问多半可能没怎么接触过武器设计,但他似乎很擅长将原本已经有的东西设计得“更合理”或者“更符合需要”,舍弃毫无必要的部分,换取更高的性价比。
对于这一点安森也表示赞同,他最开始也觉得对方说不定会拿出“蒸汽机枪”,“蒸汽火炮”或者迫击炮之类的“黑科技”,结果反倒是有些波澜不惊,但很令人满意。
毕竟一方面像机枪这种装备性能当然是满足需要了,但对殖民地本就虚弱的后勤压力也更大了换成可以曲射的“信号旗”显然更便宜,也更实用。
而像掷弹筒或者迫击炮之类的实际上就是小口径的臼炮,但那种武器主要用来针对散兵和堑壕内的敌人,对于目前的风暴军团性价比太低了。
安森甚至考虑果过制造一种四匹马拉拽的马车,上面安置一门小型三磅炮和两名散兵的“搭枪卡”,弥补机动兵力匮乏的缺憾。
只是在真正尝试之后,他还是放弃了三磅炮也不算轻了,就算安装在马车上也根本无法转向,而如果放弃火炮只乘载士兵普通的运货马车完全能承担这个任务,根本不需要从头组件一支“搭枪卡连队”。
在和杰森骑兵少校交流之后,安森发现自己可能本末倒置了像这种笨重的火力平台,要么是欺负没有机动能力的敌人,要么是为己方机动部队提供就近的火力支援,从来没有单独成军的毕竟马车不可能比骑兵更灵活。
武器装备的关键在于实用,就白鲸港目前的军工水平,哪怕安森能手搓蒸汽坦克,既没有合适的炮弹,也弄不出可以让它跑起来的小型蒸汽核心。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对黑科技彻底死了心,恰恰相反,有了索菲娅大小姐赞助的军工厂和这么一位善于将原创设计“实用化”的技术顾问,不尽可能压榨让他们发挥潜力,难道不是一种浪费吗?
于是在“信号旗”六磅炮和“戈特弗里德”步枪交货的第二天,威廉又从风暴军团领到了一份新订单,要求他设计一款造价低廉,能够超视距攻击,同时还要尽量方便携带的武器。
这次安森也不再要求原创,很干脆的给出了具体要求和一个大致的外观图纸他想要造火箭。
当然,并不需要它能够上天,只要可以飞出三四公里远,成功将六至十磅的炸药砸在敌人头上,就算成功。
既然有了超视距的武器,远距离侦查方面当然也要跟上,所以安森也另外要求再设计一款热气球。
其实克洛维已经拥有了热气球技术,哪怕现在的白鲸港想要制造也并非完全办不到,但一个是不方便携带,同时还很不稳定明明已经能制造可以载人的大型飞艇,秩序教会依然不肯完全开放这方面更成熟的技术。
至于为什么,谁也不知道。
秩序教会无数次的重申,过早向秩序世界国家开放技术会造成社会动荡,割裂,甚至崩溃,完全摧毁人们所熟悉的世界,造成完全不可预知的后果但具体要如何开放技术,以及哪些方面的知识,完全是教廷说了算。
不过这里是新世界,是连一个教堂都没有的新世界除非裁决骑士团和审判庭能“跨海抓捕”,否则谁也无法组织安森的“产业升级”计划。
在之前的独立战争中,他已经借助卢恩家族的势力对自由邦联各个殖民地进行了布局,在黑礁港建造了小型钢铁厂,大力推动红手湾的牲畜贸易,让兴建纺织厂从绝对的亏钱变得有利可图,同时资助了灰鸽堡和冬炬城的殖民事业,降低拓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