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计议官戴永泉的上奏,在涪陵的军官们是知道的,他们感情复杂。
既心痛伙食费与小卖部利润的丢失,又担心孟之祥万一被黜,换作一个新长官来,只怕不如孟之祥这么能打仗,不能让大家迅猛地加官晋爵。
结果呢,朝廷的回复是同意暂时在孟之祥军中推行权行军参谋、权后勤参谋与权军纪参谋以及教导队制度,着其按时回奏效果如何,并且朝廷拨出一部分资金,由孟之祥决定分配给那些军人们作为额外的补贴,声明若效果明显,则正式推行,正式在军中落实岗位制度。
不仅如此,朝廷还要孟之祥写好这些制度的章程,可能在其它部队中推行。
对于军制变动这样的大事,事先没有仔细讨论,孟之祥先斩后奏,朝廷竟是准了!
对于成立了伙食委员会以及军中设小卖部之事,朝廷则是含糊其词,着孟之祥小心从事,勿惹兵变即可,实际上也是准了。
怀着各种心情,军官们恭贺孟之祥行动成功,心惊孟之祥的根底深厚。
孟之祥表面上抱拳说感谢朝廷圣恩,心忖正如西游记中的故事:“有后台的妖怪都被带走了,没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打死了。”
要是自家没有后台,他早被台谏给喷死了!
不过,话说回来,关键是自己要争气!
鞑军肆虐四川,在川宋军表现不如人意,多数是据城自守,有的更是畏敌如虎,如江陵府都统制官赵胜拥有雄厚兵力却一直龟缩在重庆府,不敢出战,借口就是孟之祥没至,而戴永泉在给官家的秘密奏折里说孟之祥计划前出到顺庆府。
官家一看地图,顺庆府深入四川平原中部,向西直指成都,往西北处指向剑阁,顺庆府是百战之地,直面鞑军,真要是这样部署,孟之祥带种!
于是官家给了枢密院与史嵩之的面子,不但不黜孟之祥,还给予礼遇。
加上目前主事的四川副宣抚使彭大雅及时地兑献了度牒、会子,给涪陵驻军官兵发送朝廷的犒赏,士兵一人二贯钱,军官一人五贯钱,高级武将则是二十贯钱,朝廷不差饿兵,孟之祥一个铜板都没有克扣,立即发钱,然后趁着大家拿到钱心态热乎的时候,出兵!
王坚现在已经从左军的副统制变成了孟之祥的私人参谋长,率领一个只有区区六人的小班子在为孟之祥服务,实际上他们还兼任了后勤安排事务,人数虽少,他们工作积极,遇到问题,大家通力解决,为孟之祥分担了很大的工作量。
大军沿江出动,水陆并进,进至重庆府。
重庆城,又名江州,给大伙儿带来很大的惊奇,尤其是孟之祥,他心中嘀咕着“难道彭大雅也是穿来的,居然大搞基建?”
是的,彭大雅呆在重庆,并不是不做事,而是在做大事。
这位老兄忙于修城!
古代重庆三次筑城,第一次筑城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以江州(今重庆市)为郡治,为了巩固秦国的统治,秦国名相张仪指挥修筑了江州城,以泥土为城墙。
第二次大规模筑城在三国时期,公元226年,蜀国大都护李严为加强江州城的防御能力,再筑江州城。
现在第三次大规模筑城就在宋代,他彭大雅做的事,即加宽、加厚、加长城墙。
道路被灰砂、砖头所堵塞,到处都是脚手架,民众疲倦不堪。
古代的城墙都是用泥土砌成非常脆弱不堪一击,而他则下令全城军民用砖石砌墙,并扩大了整个重庆城的规模,延伸到了通远门、临江门一带,这就形成了后世民众所看到“古代重庆城”,大重庆的基础,正是彭大雅手里建起来的。
当时的百姓和官员们都十分不理解,对彭大雅在这个经济困难时期大兴土木非常不满,他们走到衙门里大声责骂他,认为他乱政,并且其心可疑(钱进自己的口袋)。
彭大雅强辩道:“不把钱做钱看,不把人做人看,无不可筑之理”,意思是都到这个时候了,皇帝和宫里的大臣们都不把钱当作钱看,人当作人看,现在筑城护国反而成为大兴土木之理。
由于时间紧迫彭大雅已来不及向大家多做解释了,依然带领部下、驱使民众不分日夜的修筑城墙,导致民众怨声载道,大家都在咒骂着彭大雅,没人说他的好话。
作为礼节,孟之祥前往抚署参见彭大雅,两人相谈甚欢,因为他们当中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蒙古人!”
彭大雅字子文,南宋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嘉定进士,官朝请郎。绍定五年(1232)蒙古遣使来议夹攻金朝事,南宋遣使报谢,为书状官随行。将亲身见闻写成《黑鞑事略》,叙述了蒙古立国、地理、物产、语言、风俗、赋敛、贾贩、官制、法令、骑射等事,详备简要,是研究蒙古开创历史的珍贵资料。
比如他是这样描写蒙古军敢死队,即拨都鲁军、拨都军:武酋、健奴自鸠为伍,专在主将之左右,谓之八都鲁军,曩攻河西女真诸国,驱其人而攻其城。——《黑鞑事略》;有过则杀之,谓之按打奚,不杀则充八都鲁军。——《黑鞑事略》。
可以说,彭大雅是大宋放眼看蒙古的第一人,曾出使北方的时候他已经亲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