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娘这些日子,除了盯着种药材的事,就是到镇子上找小饭摊推销自家的豆腐,她的价格公道,没有因为灾难而涨价,所以这些日子订单不少。
偶尔有空,玉娘还研究出了豆腐脑,豆泡搭配着,慢慢的她把自己改成了小作坊,整日就是做到各种豆制品和卤肉。
随着玉娘谈的订单多了,他们三家人平日除了地里活,就是整日在作坊忙活,玉娘几次与大家商量雇人,大家都不同意,都舍不得。
玉娘只好随了大家,这事要慢慢来。都是穷惯了的人,一时还真不会花钱享受。
现在订单已经够他们每日忙活的了,玉娘这两日就不再日日出门。
这一日,早上起来,玉娘忙惯了,猛的清闲下来还有点不适应,就找明志和明远把他们记的账本拿来。玉娘一番,瞬间就觉得头疼。
两人用的是这个时候的记账方法,而且他们没有当过账房,记账就有些杂乱无章。
玉娘摇着头找来三个本子,用现代的记账方法把账本重新理了一本。进账,出账分的清清楚楚,而且把豆制品和卤肉的进出账分别记在两个账本上。
这样,哪项挣钱,挣了多少一目了然。
另外还有准备了一本子,专门记录四家分账的账本。
等晚上,两人从地里干活回来,玉娘把两个账本给两人看,两人满眼惊喜,“玉娘,你什么时候学的记账?分的真清楚,一看就明白。”
玉娘省略了问题,与两人详细说了一遍日后该怎么记账。主要是给两人讲用阿拉伯数字记账,简单明了。两人认真跟着学起来,也忘记刚才的问题。
两人之前都识字,也上过几天学堂,现在这个年纪学东西也很快,不一会儿两人就学会了,按照玉娘教的记账方法去研究了。
玉娘转而去找李兴发,“二叔,我想找你商量个事情。”
李兴发道:“什么事?你明日又要出门?”
李兴发现在算是家里的司机,不论是送货,还是玉娘出门,都要靠着他赶着,玉娘这会儿来找他,她以为玉娘明日要出门。
玉娘摇摇头,“二叔,你看天也暖和了,我和秀秀不能一直挤在这里。这两日我想找人帮着把我们那边的正房翻盖下,我们搬回去住。”
他们家正房自从雪灾被压塌了,就一直没腾出空来收拾,玉娘和秀秀一直跟二婶住一个屋子。李兴发和明学,明和在另一间睡。
明远就跟着明志在明志家的东配房住,也算看着家。李郎中本来也是与他们两人住在东配房,后来药铺收拾好了,天也暖和了,他就回药铺住了。
玉娘不放心,让明学过去陪着李郎中住,明和日日跟明学玩在一起,晚上也就跟着去药铺睡觉。
现在五十亩地也种完了,二十亩药材,剩下的三十亩都种的麦子,前几日也种完了,再等几日出了苗,就要除草,玉娘还要试着发肥料,就没空了。
是以,玉娘想趁着这几日李兴发有空,她也不出门的日子,赶紧把自家的正房收拾好,搬回去住,总是住在这边,总是不方便。
李兴发没意见,“行,那我去找两个人,两天就能把房顶修好。”
玉娘从身上拿出五两银子,交到李兴发手里,“二叔,这银子你拿着,你看着买木头还是买什么,你只管去买,我和大哥也不懂这些,全凭你做主。”
李兴发推脱,“玉娘,花不了这么多。几根木头哪能花这些呢。你先拿回去。”
玉娘把手忙背到身后,“不,二叔,你听我说完。你看咱们日日卤肉,做豆腐,需要用很多水,总是出去提水太麻烦,我想在院子里打口井。”
平安村有一口井,就在村里,平日大家喝水,都去那里挑水。平常挑两担水也够一家人一天用了,现在他们又是洗肉,又是洗豆子,每日用水量大了,一天要挑四五担水才刚刚够用。
日后要是再加订单,那用的就更多了,总不能雇个人专门挑水,还是打口井方便。
李兴发这才收下银子,“行,那我去问问,具体在哪里打井还得看人家师傅说的,先请人家过来看看再说。”
“嗯,全凭二叔做主。”玉娘不知道打井还这么多说道,全交给二叔处理。
“吃饭了。”这时,秀秀在外面喊大家吃。现在家里做饭的事基本都交给秀秀了,张氏整日在小作坊忙着干活,根本没空做饭。
也不光他们家,就是刘氏和张小柳也把家里做饭的事交给孩子们。他们实在太忙了。
第二日,李兴发就找了一位打井的师傅,姓姜,年纪和李兴发差不多的年纪,直接把人带到玉娘家去看看。
姜师傅手里拿着一个类似八卦盘的东西,围着院子转了一圈,最后,在南墙根那站住,“大兄弟,就这里能打井,我看这里也合适。”
李兴发道:“嗯,那里合适,不碍事,行,那就在那打井。”
姜师傅见主家同意,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说道:“后日是个好日子,我后日和徒弟一起过来。打一口井15两银子,你们要先付5两,打完咱们再结算。”
这价格李兴发早就打听清楚了,“好,没问题。姜师傅还有什么要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