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第840章 铁人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40章 铁人军(2 / 3)

郑军的功亏一篑而告结束,但是铁人军的强大战力,从此威震东南。

而且铁人军绝不是只会窝里横。

永历十五年郑森收复台湾时,还是这支铁人军,在赤坎城下与荷兰殖民者血拼,一口气砍了一百一十八个荷兰士兵。

后来清朝收台后,以昔日铁人军骨血藤牌军为主的步兵队伍,更曾参加了雅克萨血战。

在白雪皑皑的黑龙江大地上硬杠沙俄哥萨克,甚至还有零伤亡团灭哥萨克的经典战例。

俄罗斯史料把他们称为“大帽军”,甚至还有服气评语:

“最怕大帽军!”

可惜,康麻子最后还是创造一个先例,那就是打胜仗割让领土的唯一王朝。

郑森这样一位在东南奋战的孤军,都能练出铁人军这样的精锐。

而明末崇祯时年年大笔花钱,练出的军队却常跑得比兔子快,比起来着实高下立判。

明朝的灭亡,仅从练兵这事说,就绝非军事问题。

铁人军既然如此勇猛无敌,郑森为何还在南京失败呢?这其实乃是郑森大意和判断失误造成的。

郑森克复镇江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周边的几十座州城府县望风而降,抗清事业形势一片大好。

大将甘辉认为,镇江距离南京不过一百二十里路程,郑军从陆路直取南京,也就一两天的路程。

正所谓兵贵神速,要趁着清廷还没有反应过来,夺取南京。

但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国姓爷,难免骄傲自满,他认为满清是趁着明朝内乱入关,现在气数已尽。

又考虑到郑军远道而来,正值暑期,怕王师水土不服,于是命大军乘坐战船,逆流而上。

结果郑军行军速度异常缓慢,浪费时间贻误战机,直到七月初七船队才出现在南京观音门。

此门因城外的观音山得名,而日后围绕此山的激烈战事也成为郑军北伐大军的绞肉机!

意气风发的国姓爷,登高远眺看到南京城非常激动,登时赋诗一首: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城外的郑军声势浩大,修建八十三座大营,跟游弋在长江中的水师遥相呼应。

而守御在南京城内的清军兵将,已经被国姓爷吓破了胆。

远在北京的顺治,也是震怒非常,又惊慌失措,生怕南京有失,东南不保,到时候明朝遗民群起响应,满清只能退回关内。

连远在北京的顺治都惊慌失措,别说留在南京城内的两江总督郎廷佐和八旗主将喀喀木。

原本驻防南京的清军主力,已经南下参加围剿西南明军的战事。

此时留在南京的清军不过六千人,八旗兵不过五百人,这些八旗将领对汉军绿营并不放心。

甚至喀喀木还萌生屠杀南京百姓,以防止他们为国姓爷充当内应,结果被总督郎廷佐制止。

江苏巡抚朱衣助,之前被郑森俘获,但国姓爷没有杀他,而是将其放还。

这朱衣助不思报恩,而是回到南京为守军出谋划策。

他向总督建议,用缓兵计假装向郑成功投降,但是必须宽限三十天,才肯开门迎降,不然留在北京的官员家属会被治罪。

国姓爷信以为真,命郑军原地不动,没有派兵扼守各地来往南京的要道要津,结果清军各地的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地开进南京。

其中威胁最大,就是苏松镇总兵梁化凤,他率领三千绿营兵驰援南京,就是这群人把铁人军打得落花流水。

郑成功祭拜明孝陵之后,手下将士也受其影响麻痹大意,饮酒作乐,不把清军调动放在眼里。

而南京的清军,在兵力得到补充后,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袭击郑军,试探虚实。

郑成功在甘辉的劝说下,在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准备攻城。

而总兵梁化凤持刀带头冲锋,攻击驻防在仪凤门的郑军前锋镇余新所部。

之前郑军各部因为争功,将领们互相攻击指责,国姓爷愤怒非常。

下令没有他的命令,各部不得擅自出兵,不得擅自救援,违者严惩不贷。

郑成功军令如山,加上将领们机械地执行这条命令,所以余新所部在遭受清军围攻时,其他郑军将领不敢出兵救援。

全部按兵不动在防区观望,以至于被各个击破,驻防在仪凤门的前锋镇、中冲镇均全军覆没。

前哨战郑军惨败,国姓爷不敢怠慢,将主力撤至观音山,并围绕观音山展开环形防御,层层设防。

希望能像镇江银山大捷一样,将满清八旗铁骑引到山上,再由精锐铁人军将其消灭,但事与愿违。

农历七月二十四,清军兵分几路,向郑军发起总攻,鉴于八旗铁骑在山地战中,被铁人军的反骑战法打得大败亏输。

这次八旗军全部下马步战,跟绿营兵混编在一起,并炮击郑军营寨。

担任清军先锋,就是梁化凤率领的三千绿营兵,这些人在八旗将领眼中都是炮灰,不仅待遇极低装备低劣,而且没有任何护甲,仅有号衣。

梁化凤翻山越岭,从小路上山,误打误撞闯入郑军后营。

梁化凤命部下游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