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塞上地主
“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
盐州,五原县郊,武怀玉正在组织自家的庄丁赶种,在三月中旬的立夏之时,樊五娘樊楚英,带着姐妹十一娘樊尼子和高胭脂,奉当家娘子樊玄符的命令,也来到了塞外盐州。
她们还带了不少管事、奴仆来,甚至雇佣了一些关中的贫民前来屯田种地。
千亩的田地,建成一个庄子,如今正好种上她们带来的玉米、土豆、红薯等。
“这片地都是咱家的吗,好大啊。”
“这只是新置的一个庄子,是圣人赏赐的那十顷地,我按玄符的来信,另外认购了一百顷,咱家在盐州现在有十一个庄子,另外还有十块牧场。”
“都种上玉米这些祥瑞吗?”僧婢樊五娘问。
“今年可没这么多种子,先种一部份。”
盐州这边的地缺水干旱,产量是较低的,现在种子少,所以不多的种子还是主要在关中那边的良田种,尤其是三原的水浇良田,这边仅也只是试种小部份。
樊家姐妹带来的人里,也有先前在长安跟着种玉米的家丁把式,现在则被怀玉委为这个庄的庄头。
“刚好下过雨,这是天公作美,刚好抢播,种稀一些,这里地旱少雨,种密了也没用,要薄种。”
正常要是有水有肥,玉米一亩地起码要四五斤种子,一般是每亩要种到四千株,行距一米,窝距三十几公分。
不过就算是三原白渠边的水浇地都不敢这样种,因为缺少足够的肥料。另外现代一亩六百多平,唐代一亩只有五百多,也相差不小。
把头告诉怀玉,选过的玉米种,千粒大约是十两重。
“一亩种个千株便好,种多了也没用,到时每棵玉米就留一个棒。”
对于种玉米,怀玉虽不是专家,但也毕竟很熟了,上终南山前在家里帮忙种过,上山后更是种了五年,来大唐,也种出了两茬了。
这种大田,还是旱地种,特别是这里属于半干旱区了,不能想着多收,能有收就不错。
一亩种千株,十两的种子。
要是能够收获千个棒子,一个棒子脱得干粒约五两(唐两,160克左右),那就得有三百多斤,这产量太高了,要知道曹雪芹的亲戚苏州织造李煦在苏州试种,以江南良田,还是试验田,也不过是亩产四百来斤。
而民国时山东孔府家的玉米亩产,仅有一百三十多斤。
怀玉估计这里的条件,种一千株,估计到时能剩下一半多就不错了,可能结的棒子也会小的多,但只要产量能达到个七八十斤,就很不错了,要是有百斤,那更是意外之喜。
毕竟这里没灌溉,以往种荞麦也才七八十斤一亩。
那种能引水灌溉的才能达到一石左右。
怀玉让尽量种稀一点。
“想办法多弄点粪肥、草木灰等增加点地力,”
至于水,那就真只能看天赏饭吃了,真要遇到天时不好,旱死了也没办法,但正常情况下,只种一季,除非特别倒霉,一般还是能有收成的,就看雨水好不好,不好的话收成不高。
武家在长安先前种的玉米,就产量挺不错,能达到亩产四石水平,但也都是水肥管够,还精心伺弄的情况下才有的小田产量。
一个棒子能脱五两,两个棒子作种,在这里可以稀种一亩了。
五娘她们拉来了千多个棒子,可以种上五六百亩。
怀玉打算十一个庄子,每个庄子种上五十亩的玉米,再给豆卢怀让、韦思仁、李德奖他们送个二三十个,让他们也种个十亩八亩的。
相比下怀玉倒更看好在这里种土豆,毕竟据说后世中国土豆最好的生长环境在张家口和大凉山,那两个地方成中国土豆品种的繁育基地,土豆好像在寒凉气候下更好长。
老家在山南安州的樊家姐妹,来了塞外觉得哪都新鲜,毕竟安陆那也算是水乡了,甚至经常还能遇上长江汉江发大洪水。
哪里想到过,这还会有这么缺水这么土的地方。
江汉平原的水田,跟这塞北的旱地,差别太大了。
江汉用老黄牛甚至水牛耕地,而在这里,居然还用马和骡子耕地。
几个女人也要跟着来地里,还换上了自以为觉得简朴的衣裙,花布包了头,提个篓子,也要来播种玉米。
怀玉倒也不反对。
这年头,连天子都每年春,要带百官搞个躬耕仪式,让宰相牵马皇帝扶犁,亲自犁上一垄地,然后侍卫们帮着播下种子,搞块皇帝的自留田。
皇后也会跟着参与仪式,甚至每年皇后还要搞个亲蚕仪式,亲自在宫里带着嫔妃们养蚕织布。
民间的贵族地主们,当然也会在春耕秋收的时候,也会下地做个样子,以示重视。
樊玄符胃口太大,觉得这边地便宜,怀玉又是刺史,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挑好地良田,所以来信,可劲的要多买。
好像百钱一亩的地,是白捡一样,生怕错过机会。
一边来信,一边还派人把钱用马车装来,还把程咬金送到长安的第一批獠蛮奴也让家丁押了过来。
要建一个田庄也并不是那么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