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吕某一时不察,误中埋伏,不知左将军意欲何为?”
看到吕布满脸愤慨,怒不可遏的样子,袁术轻蔑一笑,不以为意地道:“奉先方才斩杀了朕的爱将桥蕤,还俘获了上万降兵,勇猛不减当年呐!
然则,岂不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奉先勇猛过人,天下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争霸天下却不是仅凭武勇就能实现抱负,而是要靠这里。”袁术抬手指着自己的皇冠,脸上的笑容极其灿烂,气得吕布一佛出窍、二佛升天,满目狰狞,似是欲将袁术生撕活剥,以泄心头之恨。
不等吕布发怒,袁术接着说道:“而今奉先已是笼中之鸟,朕挥手之间便可取汝性命。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朕历来喜爱奉先之才,而今奉先何不投效于朕?倘若你我主臣二人联手,何愁天下不平啊!”
不言而喻,此刻袁术是吃定了吕布,根本无须顾及吕布的态度,俨然以胜利者的姿态威胁吕布,迫使其乖乖就范,否则便是死路一条。
这样的场面对于袁术来说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孙策走投无路前来投奔他的时候,他就是这样高姿态收留孙策的。如今昔日一幕再次重现,落在吕布身上,而胜利者依旧是他袁术。人生最得意的事情莫过于此。
至于孙策吃里扒外,降而复叛之事,袁术从来不愿提起,更不会让孙策反叛之事重演。
“投效于你?”尽管早就预料到袁术出阵上前肯定是为了劝降他,可是吕布万万没有想到,袁术竟然如此强势,准确地说应该是盛气凌人。
“嗯,奉先很识时务。”袁术微笑颔首。直接无视吕布的满脸怒色,不容置疑的肯定道。
吕布此时已被袁术成功激怒了,以至于他脸上的怒气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脸平静,异常冷静。
“此刻李利麾下西凉大军就在身后。左将军居然还能如此有恃无恐,慢条斯理地劝降吕某。不知左将军是否想过倘若西凉军此时到来,阁下与身边十余万大军还能全身而退么?换言之,倘若吕某今日临阵倒戈,叛离盟军,他日有何面目再次面对大将军,有何颜面活于世上,岂不是要自绝于天下吗?”身陷绝境的吕布此时格外冷静。头脑愈发清醒,条理分明的缓缓说道。
其实吕布所说的这番话都是空话大话,也是假话,全是被袁术孤高傲慢的姿态激怒之后信口开河的气话。
实际上,吕布之前并不是没有干过临阵倒戈之事,而反复无常更是早已成了他的代名词,如同家常便饭一样简单。
遥想当年,董卓率军进入洛阳时,吕布跟随丁原随后领兵入京,适时丁原与董卓势成水火。屡屡交战,互有胜负。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吕布却接受了董卓的贿赂。临阵倒戈,亲手斩杀丁原,转而率部投效于董卓麾下。丁原之死,董卓之死,乃至后来长安之乱中司徒王允自戕,这些都与吕布有着直接关系,几乎每一次都能算作是临阵倒戈。
正是从那时起,反复无常、出尔反尔便成了吕布的代名词,声誉扫地。饱受世人唾弃,诟病至今。也正是因为声誉极差。吕布逃离长安之后的两三年里,一直寄人篱下。没有哪路诸侯愿意收留他,也不敢收留他。若不是陈宫不离不弃的替他谋划,四处奔走,继而联络张邈、张超兄弟助他起兵夺取兖州,恐怕吕布这辈子都永无翻身之日。
然而鸠占鹊巢,成功夺取徐州之后,吕布再次背负了忘恩负义,反复无常的骂名,也坐实了无信无义的恶名。
是以对于吕布来说,临阵倒戈、背信弃义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就习以为常了。但是,此前所有的背叛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利益所趋,并且是吕布自己愿意这么做,而不是被人逼迫,更不受人威胁。这或许就是吕布与其他卖主求荣、反复无常之人的本质区别。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性格使然,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不是被人牵制胁迫。也就是说,他从不受人威胁,没有人能强迫他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吕布从不认为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对,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错。他所做的事情都与权势和女人有关,追求权势是为了他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冲冠一怒为红颜,那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难道这样做也有错?
放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吕布所做的一切都无可厚非。世人都在追求名利和自己想得到的一切,追求名利的初衷是一致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吕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方式,永远不可能被人认同。
??????此时此刻,如果袁术劝降的态度能够诚恳一些,姿态放低一些,语气和善一些,说不定吕布为了活命,为了自保,为了保存实力,极有可能再度背叛盟军,转而投向袁术的怀抱。但是,袁术极度傲慢,极其轻蔑乃至不屑的神态举止,给了吕布很大刺激,让他深感耻辱,感觉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己在袁术面前竟是如此的不堪,以至于已经日落西山的袁术竟然还敢对他颐指气使,不屑一顾。
所以吕布彻底被袁术激怒了,动了真火。
但是满腔愤怒的吕布,此刻反倒没有雷霆大怒,而是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