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萨洒的打赏,感谢阿雅的更新票,亲,你常来督促一下,寂寞很开心呢!
白老大去了肩上的大物件,脚步“腾腾腾”的率先走到牛车头里去了,阿圆伴着几个同车的老少妇人,缓缓驶出镇外。
总觉得,有那么一种很不舒服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阿圆轻轻挪动下身子,同车的妇人们有的在闭目养神,有的在三两个抵着头聊天,并无异常。
出镇子的一个三岔路口处,是目光的由来。
一个瘦高的年轻人,穿着与白老大之流很不相同,阿圆刚刚适应了白家男子的“短褐”打扮,既短又粗的布衣,体窄袖小,很适合干活劳作,猛一看见这人身上的广袖宽襟的白布长袍,还觉得碍眼。
碍眼的年轻人发髻上还包了一种叫做“东坡巾”的装饰,让人一望就知,这是个读书人,兴许,读的还很不错。
这样的男子,跟自己自然不会有什么交集,阿圆甚至没抬了眼皮仔细去端详男子的面孔,就迅速垂下头去。
前世里,跛着腿行走了三十年,练习的最坚韧的就是面对各种目光,那修为,比“金钟罩”可不逊色,任你盯着看睨着看瞪着看嘲笑看鄙视看愤怒看,姐都能镇静自若,鸟都不鸟你!
阿圆的安静,倒也换来了清静,同车的妇人大都位于同路的几个村子,陆陆续续的下了车,没有一个跟阿圆搭讪的。
白老大就在一个交叉路口等着媳妇儿,黑脸膛上挂着笑容,挽了两圈的裤腿上,尘土盖的看不出颜色。
就是这么一副尊荣,却带给阿圆一种回家的温暖,似乎,这温暖并不关风度,也不关富有与否,就是归来时,看见一个亲人,踏实的感觉。
告别了牛车主人,夫妻二人背起了所有的财物,相跟着走回自己的村子。
出来时只是在村子的主路上通过,没觉得迷糊阵有什么称奇的,这一返程,经过了白老大的解释,阿圆登时头晕目眩起来。
还真是处处是斜的街道,大路斜,分岔路也斜,偏偏房子看起来很周正,差了足有九十度角,竟然都是坐北朝南的模样。
东南西北的方向,登时就混乱了,找不到北的阿圆,只能相跟着白老大亦步亦趋。
终于走出了村子,看到了李婶子家的院落,又瞧见自己家房屋孤零零的矗立在荒野里,阿圆精神大振。
第一次,这般深刻的体会到“家”的感觉。
“阿文他们会不会早回来了?我们在镇子上竟没见到,还有老二,说是去的李家村做东西,李家村远吗?”阿圆疲乏全消,恨不能脚下生风,奔到院门口。
不过,铁将军还安稳的把着门呢,明显他俩是回家的第一拨。
白老大宠溺的应答着阿圆的询问,耐心的指点了一下周围的村庄名字,包括,齐氏阿圆的故里。
“隔着一个村子,就是你娘家三十里屯,走上个把时辰就能到,。”
阿圆又长了见识,知道了自己这具身子的由来,当然,她是一点儿回娘家看看的心思都没有。
夫妻二人进了家门,肚子里早就空空如也了,没说的,先做饭。
早起发的面团,此刻已经开好,白老大挽起袖子,三下五除二,就把馒头揉完,阿圆利落的烧好了水,馒头拾进篦子,两个人转而去对付那一大堆羊肉。
留出明日要用的肉块儿,其余的必须腌渍起来才能保证不坏掉,阿圆兴致高涨,唠唠叨叨的跟白老大讲述“拉面”要怎么调味儿。
灶房里一片温馨,馒头的香味儿,溢满口鼻。
夫妻二人抱着大白馒头唠嗑,羊骨头汤开始冒泡,“咕嘟咕嘟”,鲜香的味道权当是佳肴搭配。
没有炒菜的一餐饭,因为这味道、这气氛,也无限甘甜。
白老二走近家门时,阴冷的表情忽然就温馨起来,他推开半掩的院门,把怀里抱的两个铁皮炉子蹲在地上,大呼小叫:“嫂子,大哥,我回来了——”。
然后,身上犹带着肉香味儿的新嫂子就从灶房跑了出来,一脸的笑容,能化开所有的阴霾一样:“二弟回来了?辛苦了!快,承光接过来东西,叫二弟洗手吃饭,骨头汤差不多好了,嫂子给你盛一碗喝!”
白老大随后钻出灶房,笑呵呵的迎向白家老二:“这就是你嫂子说的炉子?你去吃饭,我试试好用不好用。”
就跟添置了新玩具似的,白老二立刻投入到柴禾堆里,在两种炉膛里,分别塞柴点燃,阿圆端了新买的那只双耳铁锅,装上水,坐在炉膛上。
第一个烧开水的,是那只揣了内胆的铁皮炉子,没费多少柴禾,就倒出了一大木盆的热水。
“成功!看下一个的!”
坐了铁锅的炉子,沿袭的是阿圆前世的蜂窝煤炉子模型,差别只在于这是烧木柴而已。
“有点压火——”,白老大看着铁锅把火苗堵住,皱了眉头,然后,捡了三块小石头,垫在炉膛周围,果然,火苗冲上来,旺旺的烧灼着锅底。
这就叫无师自通吧?阿圆脸上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