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还在追赶美英两国,在造舰造船也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制造业领先世界的第一产量,大力发展的铁路建设,治理长江黄河的洪涝灾害,哪一样不需要巨量的钢材,再加上每日里的战争消耗。半年下来。再大的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储备,也要开始吃紧了对外需求大增,国际铜铁矿石等等资源,不涨价不飙升,那才是见鬼了呢。
在加上现在国内外制造的一些大型设备,比如大型轧钢机、大型吊车、大型水压机之类的工业建设所必不可少的设备,由于体积、重量过大。无法便利的运进大西北。现在铁路一通,以前的运输问题,全都不是问题了。大西北全面发展已是不可阻挡了。
作为中华帝国的三巨头,金雨此行,可是珍而重之。对下面的主管将官,一路开小灶,不厌其烦的教诲,并且指明方向,就是要下面的人,不要在这个时候出乱子,破坏了如今的大好形势。
自然地,这一切的一切投资行为,都是个人的商业行为,个人出资。政府的政策引导,有法律法规保驾护航。要知道封建愚昧的满清政府的统治者都知道‘不与民争利’,更何况是体制更加合理、商业政策更加开明的中华帝国呢?
李楠和金雨是现代人,自然知道国家投资和民间个人投资,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至理。光是私人投资。那是完全走美国人的路子;单是国家投资,那是前苏联和中国吃大锅饭的路子,结局是破产倒闭,最终是死路一条。
国家投资和民间个人投资,量力而为,互为补充。相互竞争,按照宪法和商业法规,各凭本事和资本运作,谁死谁发,都不至于占据市场资源的绝对份额。这在中华帝国对俄战争时期,民间个人投资的力度加大,是对帝国对外战争最有力地补充和支持。这一时期国家对地方上的基础建设投资,也就是公路桥和铁路线等道路交通的大投资,已经进入尾声,吸引个人向荒芜的大西北投资,已是不用在宣传上下力气了。一句话,资本是逐利的,想发财想创业的投资者和小商户,不断的涌入西北各地,就可以说明问题。
金雨一行一路走来,拍照留念,记录着外来者来去匆忙兴奋的神情和仪态,听着一些人议论战争,却又没有在意战争,就能感觉到身处内地的国人,并不排斥对俄作战。战争的一个个场面,就像广播中的说书艺员们讲的隋唐演义、岳飞传似的,是国人生活之余的花絮,点缀着国人的安逸生活,满足大家的八卦心理。
商业竞争本来就是最讲究百家争鸣,优胜劣汰的商业法则。国营企业是地方政府多以土地资源和部分闲置资金入股,全凭商业手段生存发展,亏也罢,倒闭也好,根本所在不会流失,是亏是赚,那是万人万法,全凭自己心中的一杆秤衡量,实行一万年也是没有一个标着说法的。至于私人企业投资,如果政府部门不吃拿卡要,商人会倒闭自己经营的企业和门路吗?会破产吗?想来只要不是不善经营,都会生存经营下去的。
这个逐渐繁华起来的小县城,也证明了‘国退民进’引导投资的政策起作用了,国家的财政向对外战争预算倾斜度加大度,也算是不再破坏国民的正常投资和正常生活了。军工生产膨胀和民用生产缩减的矛盾,也随着西北部铁路逐步通车,开始一步步缩小,平衡下来。
受国际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中华帝国国内各种生产原料价格飙升的状况,税收增加,通货膨胀,居民生活不稳定,生活水平下降的局面,也会随着大西北内陆地区矿产资源的开采开发出来供应市场,供小于求的大环境,也会一步步得到缓解。
这是资源市场的一种自我调节,可不是后世像欧佩克石油组织一样,石油价格低了,就降低石油的开采量和时间,价格涨到别人的容忍限度的时候在增量增产,施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操纵资源市场。这也是因为今后随着中华帝国的国民经济日益发展起来,中华帝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都无法满足国家生产建设的需求量,这一切都是顺势而为,因势就利的发展布局,引导国人关注大西北边疆区。
自然而然的,也要发展这些省份的经济,改善当地的居住环境。要不然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观念和习惯,谁会到这鸟不繁蛋、狗不拉屎的荒芜之地定居生活啊!大家谁愿意长期住在这里啊?没有多少人愿意吧?那么这些地盘迟早晚,还是恒古荒漠的代名词而已。
只是,要想顺利实现国家政务中心这一战略布局,借助对俄作战这一契机,完成这一切,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当然。光有钢铁产业还不行,还需要石油资源来驱动。国家政务中心的打算就是开发玉门油田,满足大西北内陆省区的需求和战时的供给。毕竟中华帝国内地的铁路大规模上马建设,才开始不足十年时间,路政不畅一直制约着中华帝国国防军对西北建设和对中亚俄国各个行省的施加军事压力。再说单单依靠海外采购石油储备。实在是无法满足如今的战事需要了,适量的开采一部分国内的石油资源,又刚刚好是在陇新铁路线附近的区域,实在是再好不过的美事儿了。
在原本历史上,玉门油田就是在抗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