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第223章砍向沙俄第一刀(一)
马卡洛夫司令觉得自己远来上任,也得靠着两个人支持和斡旋,互相帮衬才好行事,于是就点点头说道:“阿列克塞耶夫阁下,您作为远东事务大臣,也最熟悉这些地方的具体事务,那就有您详细的书写一份报告,到时候我附议即可,您看呢?”
这个回答很有讲究,现在不直接拒绝阿列克塞耶夫的提议,不得罪人啊!表明大家都不是傻瓜笨蛋,别糊弄人就成。阿列克塞耶夫不是笨人蠢货,而是一个成熟的政客,能让人家赞同自己的意见,就代表着自己的游说成功了一半了,马卡洛夫司令这个人是个严谨的人物,等他呆在这里,体会一下史塔克司令的处境,想来不会不签字附议的。想着这些可能,阿列克塞耶夫也就很无奈的点点头说道:“这没有问题,这是我的事务之一,应当的。作为专职的海军司令官,你也知道,波罗的海军舰队,购自中国人制造的两艘新式战列舰,如果不补充到我们太平洋分舰队的话,我们在远东地区和中国人海战之时,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
新任舰队司令马卡洛夫点点头,表示认可了远东事务大臣阿列克塞耶夫的说法。
史塔克也是暗喜不已:这总算是拉进来一个同盟者,要不然,到时候在远东出了差错什么的,没有联合一些力量来脱罪,还真不好说,谁会是最终的替罪羔羊了。
现如今的国际关系实在是太复杂了啊!太多的国家关注中俄矛盾了。自1895年,俄国通过划定与中亚国家阿富汗(此时已沦为英俄两国的半殖民地)的边界线,才算是暂时缓和了英俄在这一地区的冲突。法国和沙俄签署的有《法俄协定》,但那也是针对德、奥、意三国同盟而言的。现实情况是法国人,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欧洲对付德国的实力,因此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实际上法国当权者,也很矛盾,法国并不希望俄国沙皇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却又希望俄国来消耗中国政fu,以牵制中国人的扩张势力,对自己国家,在亚洲殖民地里的反抗武装和土匪武装支持少一些才好。
德国和奥匈帝国则是继续执行其推动俄国东进的政策。它希望由于俄国在东北地区,在西伯利亚,在中亚中东地区,甚至和英国人与中国人的矛盾激化,迫使俄国调开西部边境的俄军,间接削弱俄法同盟对德奥两国的军事压力。因此,德国对俄国1890年后的远东政策,基本上表示支持(中俄战争爆发以后,德国继续推行这种政策。并表示当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东调时,德国表示愿为它加煤。后来甚至酝酿俄德“结盟”)。由此可见欧洲各个国家,对于蒙古人制造的黄祸,还是非常警惕恐惧的。而此时美国人在军事上,出了美洲,是没有什么大的发言权的,但是支持沙皇俄国的意愿也是很强力的,毕竟它的经济和制造能力,还是很给力,比之沙俄强多了。
总之,这个时期对俄国来说,欧洲的国际环境处于相对平静之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俄国把注意力转向了远东。尼古拉二世公然声称:“俄国无疑必须拥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大陆上(朝鲜东南部,也就是图们江和海参崴海域出海口),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拥有的地带相连。”,可是这种设想和巨额投资,有被突然崛起的新中国政fu,完全给破坏的威胁了。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是90年代初期经亚历山大三世批准修筑的,并派皇太子(即尼古拉二世)到海参崴主持开工典礼(1891年)。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说:这条铁路修成后,将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至海参崴并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这种具有世界性战略布局和设想的行动,如今全面承受着中国国防军的压力和威胁,由不得任何人疏漏和犯错,也由不得阿列克塞耶夫和新任舰队司令斯捷潘.奥西波维.马卡洛夫马虎,后果怎么样,在这个二十的世纪之初残酷的年月里,是谁都不愿意去承受的。
现在俄国国内,赞成和新中国对峙作战的有一派,不赞成和新中国对抗,并改善关系的也大有人在,他们的分歧主要是在策略方面。一派以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为代表。他们看到俄国在国内和国际上(包括在欧洲和远东)困难重重,建议不要轻易发动对新中国的战争,而应作出某些让步,同时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合作和战争准备,因为新中国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待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尔加湖段通车,运输能力提高,海参崴及其外围要塞竣工,再伺机决战。另一派以御前大臣亚历山大.别佐勃拉佐夫、内务大臣维亚切斯拉夫.普列维、包括远东事务大臣阿列克塞耶夫自己等人为代表,这是一群狂热的沙文主义者、帝国主义冒险家,他们主张:俄国准备捍卫自己在蒙古,远东地区,以及满洲里一带的利益,如果必要,即不惜诉诸武力,才能够指望谈判获得成功。因此主张对新中国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