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古镇恩仇记> 第十七章 勇闯虎穴(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章 勇闯虎穴(三)(1 / 2)

马光刚一走,高旅长就赶来了。他是来侦察连部署侦察任务来的。他看了看,连队的干部都在。他招呼大家围着桌子坐下,刚要开口,又停住了。他问,马光呢,韩连长回答,刚才已经分配到8班去了。去把他喊来。韩连长急忙派通讯员去了。一会儿,马光来了。他向旅长敬了礼,旅长让他找地方坐下。说今天的会你也参加一下。说完,就宣布开会。

高旅长首先介绍了襄阳悠久的历史。他说,襄阳城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雄据汉水中游,地处中原,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朝,周长约有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然后,他又叙述了襄阳的地形慨况。襄阳地处鄂西北要冲,其东、西、北三面濒临汉水天堑,南面紧依丛山屏障,在汉水和城南大山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走廊直通城西门。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刘表击毙孙坚的伏击战就发生在襄阳城南的风林关。关羽水淹七军就在襄阳樊城。张献忠攻占襄阳杀死忠王朱羽铭,李自成克襄阳,建立襄京,自称新顺王。还有我们党派来肖楚女来襄阳播下革命火种,等等。

最后,他重点介绍了当前的敌情。守敌是国民党第15绥靖区的部队,司令康泽熟知我们人民解放军“先打分散孤立之敌”的作战特点,攻坚战斗一般都是采取先扫外围,层层剥皮的打法,因而在襄阳城外重重山峦中修筑许多明碉暗堡,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他介绍完毕,坐下喝了一口水,沉重地说,今天的作战会议我没有放到旅部里开,而且我刚才还介绍了那么多,为什么呢?只是想告诉大家,打襄阳,和打别的大城市不一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能受到破坏,要保护好它。地形险要,又是易守难攻。敌人还非常熟悉我们的作战打法。所以,摸清敌人的防御体系,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对我们定下作战决心,取得胜利至关重要。我把会议放到基层来开,放到你们侦察连来开,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毛主席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毛主席还说,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有了人民群众,没有打不垮的敌人,你们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好了,大家想一想,就可以开始畅所欲言了。我们发扬真正的军事民主,不必有什么思想顾虑。”

高旅长的话音刚落,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借鉴历史的经验,把敌人引出去打,围点打援,马上有人发对,因为再没有哪个 地方比襄阳城重要,康泽没有那么傻,你围哪个地方,他分兵出来让你去吃掉。有的说,给它来硬的,我们现在炮火那么强大,集中兵力和炮火,逐地逐点地消灭。大家沉默了一会儿,就有人出来反对,敌人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制高点都在敌人那里,我们控制不了敌人的炮火袭击,再说,城西一带地势狭窄,根本集中不了那么多的兵力。敌人居高临下,我们会有很大的伤亡的,打这样的硬仗,不合算,不符合毛主席的用兵方法。会场又静了下来。这时,又有人发言了,我们采取北平的方式,动用一切内部的手段,迫使康泽放下武器,实行和平起义,这样可以达到既不出现伤亡、又保全城市的目的。这个办法好是好,到底行不行得通?有人在嘀咕。于是,有人站起来,说道,这个办法不行。因为康泽是蒋介石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是**极端分子,他和傅作义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人,弄不好,反而损失更大。而且时间也不允许,上级命令我们要很快的解决战斗,还要去解放全中国,时不我待呀-------。

会场上的气氛很热烈,马光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他在思考,在沉思。他的脑子里不断浮现好几个方案,但又被他一个一个地否定。高旅长发现他的行为很稳重,会议开到现在,基本上大家都发完言了,高旅长开始点名了。“马光,你站起来,说说你的想法!”

听到旅长的点名,马光立即站了起来,只见他一字一句地说道:“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与我们以前不同的战法。你看,敌人在周围的高地上都进行了长时间的布防,工事很坚固。我们同时对诸多高地和襄阳西门进行攻击,让敌人首尾不能兼顾。只能自顾自。我们就好打了。对西门进行攻击,有点冒险。也是兵家大忌。但可以出奇制胜。也是出乎敌人之意料,而且敌人的火力受到我们的牵制,攻击部队的危险性就大大减少。兵贵神速,我们现在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是,敌人在山上的兵力部署,敌人在城里的防御方案,以及通往西门的道路情况。我建议,现在就要进行侦察活动,摸清敌人的情况。”

马光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赞许,旅长也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好,会议进行到这里。韩连长,你马上组织先遣侦察!迅速查清敌人的情况。”马光说:“让我去吧,我一定完成任务!”旅长和韩连长迅速交换了眼神,同意了马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