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进退不得
准许房遗爱、柴令武等人留京养病,又特旨恩准濮王李泰开幕府。李治一连串的诏令一出,立时引起一片哗然。
“臣以为不妥……”
中书令褚遂良、高季辅;侍中于志宁、张行成;包括中书侍郎柳奭、来济,兵部尚书韩瑗等无不骇然,立时出言反对。
中书、门下如此意见一致,还是十分罕见。
唯有尚书左仆射李勣,黄门侍郎于文节,以及“殿内侍中”杨悦与太尉长孙无忌没有开口说话。
李勣分别看了看长孙无忌与杨悦,面上微微含笑,沉默不言。
宇文节则是一脸惊诧,眼中却又隐有喜意。似是不敢想信李治刚才说的话,一时回不过神来。
长孙无忌与杨悦对望一眼,眼中“嘿嘿”尽是奸笑,任由众臣聒噪,令李治又是皱眉又是头痛,却不出一声。
幕府之“祸”,前车可鉴,众阁臣无不心知肚明。只是此“祸”由李世民而来,众臣不好说出口,虽然齐声反对,却也说不出实质理由。
饶是如此,一阵同声齐否,也令李治有点招架不住。不一会,便向杨悦、长孙无忌二人大使眼色,投来求助目光。
杨悦这才上前一步,慢吞吞地说道:“臣也认为不妥!”
李治不由愕然,待见她明眸生辉,眼中尽是顽皮笑意,知她乃故意,心下不由又气又笑。
“不过,臣向来与柴刺史有过节,不愿见到他在京中逗留,所以认为不妥。”杨悦微微一笑,继续不温不火地说道,“然而柴刺史病重不能出京,总不能见死不救,陛下留他在京,臣也无话可说。”
见杨悦一个大喘气终是在帮自己说话,李治心中一热,见到杨悦嬉笑嫣嫣,心下不由又是一呆,定定地望向杨悦,竟然呆呆出起神来。
长孙无忌也随后说道:“周朝兴,分封诸王,得以延续八百载;而暴秦不亲其亲,独智其智,始有颠覆之祸。因而先皇常言封建之利,以诸王为藩卫,正是远近相持,同心一力相互扶持之意。陛下亲政伊始,正有赖于诸亲王大力辅助。濮王乃陛下同胞至亲,正要加以恩泽,以示陛下宽仁亲近之意。臣以为然。”
长孙无忌长篇大论,李治却是一句也未听到。直到长孙无忌连连干咳几声,李治才恍然回过神来。
回顾诸臣,果然反对之声渐渐消失。
到也不是大家信服了长孙无忌与杨悦之言。只是见长孙无忌、杨悦与李治意见一致。虽然不解其意,却也明白此事乃是长孙无忌、杨悦与李治共同商议决定之事。心下虽有疑惑,却也不再坚持反对。
宇文节更是已喜形于色。待到朝会一散,宇文节不及回门下省办公,已匆匆出宫,一路向东出延喜门而去。
杨悦刚好属于散朝之后便无所事事之人,因而两人一前一后出宫。
站在承天门横街,远远看到宇文节向东走远,杨悦不由若有所思。
这个黄门侍郎宇文节在贞观年间官至尚书右丞,乃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
事实上房玄龄自投到李世民当年的秦王府中,在秦王府一住十年,每随李世民出征,所到之处必先拜访当地贤才,揭力为李世民招揽麾下。因而朝中不少官员都感激房玄龄举荐之功,对房玄龄十分敬重。
所谓“良禽择木而息,良臣择主而事”,房玄龄在隋朝中了状头却不肯出仕,却主动谒军门投到李世民门下,正是看中李世民乃是不世的英才。辅佐李世民,成就了一段圣君贤臣的千古佳话。
然而在立储问题上,房玄龄显然与李世民等人意见相左。所以才有房二公子房遗爱投到魏王李泰门下。实则也是因为李泰聪慧,当时被不少人看好,便是李世民也最喜爱此子,曾想过改立李泰为皇太子,还曾私下暗自应允。
直到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见儿子们为争太子之位明争暗斗,伤心至极。感叹于自己玄武门政变谋得皇位,为子孙造成极坏影响。痛定思痛下诏:“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以绝后人谋夺纷争之念。
最终不论李泰还是李承乾皆被放弃,采纳长孙无忌之言,立李治为皇太子。
房玄龄虽不多言,却与长孙无忌分歧极大。
房遗爱因为高阳公主一直受到李世民特别宠爱。又因房玄龄之故,与朝中许多臣子私交甚好。宇文节便是其中之一。
自贞观十七年立李治为太子后,李世民虽然一力扶植李治在朝中的势力,然而旧日班底仍在。李治这次让房遗爱、柴令武等人留京、准许濮王开幕府,其实也不无冒着风险。
“公主在担扰什么?”突然,身后传来一声轻咳。
杨悦回过头去,见是李勣,忙上前主动行礼。
李勣却先已避开,一面回礼一面微微笑道:“公主之礼,在下如何担当得起。”
杨悦一笑:“将军乃是杨悦真心敬佩之人,若担当不起,更又何人担当得起。”
李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