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鲜花要收藏,大伙使劲砸吧,嘎。。。。。。。。。
特别推荐偶兄弟的作品《向谁要纯洁》,书号:21891,很不错哦。。。。。。
----------------------------------------------------
(2)萧何月夜追韩信
萧何月夜追韩信这个故事很出名,在民间广为流传。
我小的时候倚在外婆的怀里,那同样是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就听外公讲过这个故事,我那时候听的津津有味,小小的心灵第一次被外公的正义凛然的故事所吸引。
萧何是什么样的人,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
当年刘邦还是整天无所适事东打西闹的流氓时,萧何就因为他一脸“龙相”而非常器重他,先是给他弄了个小小的干部来当(推荐为泗水亭的亭长),后来又根据形式判断追随他参加了革命(斩白蛇起义)。
一个小小的乡级干部(亭长)后面总是跟着一个身份和地位都高很多的县级干部(县衙门官吏),这让当时很多人不理解。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你不必去理解,你只要奈心看其后面的发展就是。
从一个小混混的流氓到小小的亭长,再到扯大旗拿大刀参加革命,然后因势单力孤寄人篱下(项梁),再西征入关,最后成为一个实力仅次于项羽的汉王。
刘邦用自己的实力证明,随追他的人没错。
一个人被发迹后再去追随,和这个人还没有发迹前就能看出他巨有不凡的气质和潜力然后才去追随,这是有很大差别的。
正是因为萧何的慧眼与众不同,他入了关后,地位和身份也与众不同。
他成了丞相,汉中大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汉中大丞相。
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的行正官吏都是由他来委派。
投之以梨报之以桃,萧何当年的投资换回了丰厚的回报。
而萧何也不负丞相一职。刘邦在破咸阳城时,别人都是去抢金银珠宝锦罗绸缎,唯他对皇室里的那些破书烂籍情有独钟,他的眼光就是不同啊,太高瞻远瞩了,似乎料定自己以后就是当丞相的料。
此时,他在咸阳收集的几大筐典章薄籍发挥作用了,引章摘句参照旧法,他办起事来,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根本就不用刘邦再插手了。
萧何虽然为刘邦分了不少忧,但刘邦的日子并不好过。
因为到了汉中不久,他手下的士兵已经开始逃离。
士兵们之所以逃离并不是因为项羽或是谁打过来了不得不逃命,而是因为忍受不了在这穷乡僻壤异地它乡的孤独和寂寞。
是啊,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好,连MM也是故乡美。
士兵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本来以为刘邦这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马就要打回去。但几个月过去了,刘邦虽然命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将领招兵买马日夜操夜军队,却丝毫没有东归之意。
思乡之情很快就象瘟疫一样传遍开来。夜里常常能听到士兵们凄凉的思乡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经过他的窗前都要忍不住回头望一望。”
思父母,思朋友,思情人,种种思恋之情挥之不去。
面对士兵们的成群逃离,刘邦无计可施,只得听之任之。
当然,如果我们从大浪淘沙,剩下的是金子(提练金子的沙石)的角度来看,能够忍住寂寞留下来同甘共苦的士兵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这无疑又算是件好事。
逃的是士兵,刘邦心里虽然多少有点急,但还是能够理解士兵们的心情,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嘛。但如果逃的是良臣猛将,对于求贤若渴的刘邦来说,无疑象割了块心头的肉般难受。
而如果告诉刘邦他最为信任最为器重最为尊敬的萧丞相逃了,只怕比要了他的命还要难受吧。
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几乎为0.0001%。我们按常理来推算,以当时萧何对刘邦的忠心,他是不可能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候逃离的。
但就是这看似不可能的事居然发生了。
一天早上,刘邦刚刚从美人的温柔怀抱里挣扎出来,一个卫士上气不接下气的闯进来:报告汉王,萧丞相不见了!”
“你说丞相怎么了?不见了!”刘邦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双眼睁的比铜锣还要大。
“有人见丞相天还没亮就一人一骑匆匆跑了,他……他会不会……”卫士的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快派人去找。”刘邦说完这句话,身子一软,便瘫倒在地。
如果连萧丞相也逃了,那他就真的完了,还能指望谁来帮自己东山再起呢。
第一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垂头丧气,他们的表情已经告诉刘邦:没戏。
这一天,刘邦有如隔三秋之感。
第二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还是垂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