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冬的咸海南部,天空中满是阴霾,整个天地间都是灰蒙蒙的,由于还杂着一些雪花,根本看不清远处的情况。
在沙漠戈壁的边缘地带,在骆驼草和梭梭树堆起的小沙丘之间,一辆辆涂着土黄色沙漠迷彩的战车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发现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之间,还隐藏着这么一支装甲力量。
戈壁上被风吹起的砂石,不停地敲打在战车身上,发出一阵阵刺耳的金属声。
共和军第27、60集团军在努库斯一线切断了苏俄突厥斯坦方面军主力的退路和补给,35万苏军陷入没有补给的包围之中,努库斯成了苏军救援和突破的重点,双方在这一地区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攻防大战。
共和军在苏军救援的第1、16、17集团军和后退的突厥斯坦方面军主力第9、23和机械化第1军的夹击中,苦苦支撑了近二十天,始终没让占据人数优势的苏俄军队突破防线。在共和军第1、26集团军赶到努库斯后,缺少弹药和补给的苏军突厥斯坦方面军只能开始转入战略防御,等待从里海方面派出的救援部队能够打通共和军的防线。
在稍稍作了调整和补充后,共和军开始向苏军防御的重点乌尔根奇发起总攻。
远处苏军阵地上炮火渐渐稀落,上午八时,第一集团军主力第1第2两个重型装甲师从30公里的苏军防线正面开始进行突击,骑兵3师和180装甲师则向敌人的左右侧翼阵地发起了进攻。
“出发!”
看到天空中升起的三颗红色信号弹,坐在60331号坦克车长位置的180师二团二营长冯建江冲着握在手里的步话机话筒大喊着下达了全营的作战命令,由于紧张的原因,他的声音有些颤抖。
随着他的喊声,二营所有32辆35丙型坦克和56辆装甲步兵战车发出一阵阵的轰鸣,车后冒着黑烟,向着两公里外的苏军防御阵地开始前进。
杨海铭采着油门,把挡位换到了3档,他所驾驶的坦克以21公里的时速冲向敌人的战壕,透过驾驶员观察窗,只能看到起伏不平的沙堆和杂草不断地向车身下面移动着。在他前面的坦克扬起的黄沙遮挡住了视线,本来驾驶员的视界就十分有限,这让他更加看不清战场上的情况。
实际上在作战时,他只能根据踩在肩头的车长脚部所发出的指令来进行操作。
战车在沙漠里扬起两道黄色的波浪,柴油机发出的轰鸣占据了整个旷野,钢质的链轨轧在戈壁的砾石上,发出刺耳的锵当声,整个大地都在震动着。
坐在炮塔里的连长骆奇双手紧紧拉在把手上,忍受着战车里剧烈的颠簸,虽然整个战车行走机构都装有粗大的减震弹簧,但穿行在起伏不定的沙漠之中,依然晃动的十分厉害。车内的光线随着战车的起伏时明时暗,扬起的黄沙不停地从观察口灌进车内,再混合着浓烈的柴油气味,整个车内空气十分浑浊。
二营的32辆坦克大约每车相距50米排成了两排,其后是伴随坦克行动的步兵战车,共和军35式步兵战车实际上与35式坦克使用的都是同一种底盘,其装甲并不比坦克要差多少,只不过其上部装备了一门仰角很大的双联装20毫米长射管机关炮,有时也能当作防空火力使用。
35式步兵战车除了车身前部的两挺6.8毫米机枪,其后部的载员舱还有7个球形射击孔,以供载员在伴随坦克行动时,向外射击使用。
战场的上空传来凄厉的尖啸声,骆奇看到一团火光在前面的漫天黄尘中猛地闪亮,接着更多的炮弹落了下来,战车里的战士们明显能够感受到地面传来的剧烈的震动。敌人的火炮并不密集,在共和空军的打击下,苏军已经损失了大部分的重炮,但剩下的火炮依旧对共和军行进中的坦克纵队进行着猛烈的炮击。
不过,很明显,敌人的主要火力还是冲着进行正面突击的第1师和第2师去的。
在后方炮兵的鼓舞下,阵地上的苏军士兵也加入到射击中,密集的子弹打在坦克上,如同冰雹砸在铁皮上一般,飞溅着火星,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哒哒哒哒!
走在前面的坦克开始用炮塔一侧的同步机枪对敌人阵地上的火力点进行试射,随后炮弹就开始向敌人冒着火舌的机枪阵地飞去。
由于处于队列的后方,骆奇所在的战车只能向正前方进行还击,射界十分有限,战车依然冒着敌人的炮火和弹雨,向前缓慢地移动着。他透过窥视孔观察着前方情况,一面给炮长指示着目标。突然前面火光一闪,只听咣的一声,战车剧烈震荡起来。
“11点方向,反坦克炮一门!”骆奇晃了晃被震得发麻的头部,给炮长指示着目标。
随着炮塔的转动,战车上90毫米的炮口指向了敌人阵地后方一门设在掩蔽部里的反坦克炮。俄国人使用的37毫米和57毫米反坦克炮弹打在37吨重的35型坦克装甲上根本不能形成击穿,只有极少的机会,45倍口径的俄式76毫米反坦克炮能在三百米之内击穿35式坦克的侧后部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