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几头海中妖怪,认为人吃妖,妖吃人说得过于笼统,若是人吃妖为生存之需,无恶无善,若是妖吃人也是如此,倒是闹出了一个新观点。
除了妖怪之外,沿途人类,杨尘予也一一询问,这些人类倒是异口同声,认为妖怪吃人便是恶,不分理由。
毕竟人类被妖怪所吃太多,这个观点也是基于自身立场。
直到极北之地,再转向西方,泰北之地,精怪复出,有海怪,有水仙,有妖精。
再转南,一路过去,泰西之地尽收眼底,此后转海路于南蛮,新陆两洲,足迹遍布四洲五洋。
所提之问,也从当初的人吃妖,妖吃人演变为世间以何为贵,以何为贱,行善作恶,守本心否?
此问询遍人,妖,怪,精,魔众多种族,即便是深藏于海底,地下也被杨尘予寻到一一追问。
杨尘予此行在不经意间引起了一番传说,倒不为杨尘予所知。
历经三年,杨尘予行至世界之壁,这世界之壁乃是由一道深不可见的海沟形成,其外则是一层厚实的弥漫雾气。
据称即便是在乱世之前,也无人能通过这世界之壁,若是枉然穿过,那么便是一去不返,再也不见归来。
曾经泰西,星条等国都围绕这世界之壁做过无数实验,但终究以失败告终。
有人称,这世界之壁连接着另一个世界,但以现有科技根本无法探测到另一个世界的情况。
杨尘予悬浮在海沟之上,轻轻低头看去,神目缓缓闪过金光,所有情况尽收眼底。
无尽的海水朝着海沟倾泻而下,在抵达海沟之后,海水骤然消失不见。
杨尘予知道这些海水已经抵达了世界的另一头,这便是一个世界规则的循环,任何东西在流入海沟后都会在世界规则的循环下出现在世界另一头。
而海沟之外的弥漫雾气,杨尘予看着点了点头。这弥漫的雾气便是混沌,与自己所想的一样,末法世界之外,便是混沌,倒与其它世界有些不同了。
这混沌奇重无比。任何事物进入均会被压为粉末消散。那些人类怎么也不可能将这里探测出来。
站了良久之后,杨尘予化为一条青气钻入混沌之中,片刻之后钻回杨尘予后脑消失不见。
至此,杨尘予悬停于气运册上的毛笔方才落下。
开篇即为功德二字。其下写到:德终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功不名德。功终不可行,彼可行者,名德不名功。圣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德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德吾死。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此为生存大道也,不为善恶。
此行写下,顿时天地动摇,混沌之气下压,化为无数金花降落下来。
此开篇乃是点破了功德之真谛。功德之说,批驳了天道崩塌之前的功德学说,认为这世间原本就没有功德,即便是蛆虫吃蛇,蛇吃蛙。蛙吃蛆虫,均为生存循环,并不是善恶之道。
因而此言一出,顿时引得大道相合。因而出现天象。
不过此言点破了功德真谛,使得世间无功德存在。因而也没有所谓的功德降下奖励。
这倒是一饮一啄,未能知焉。
杨尘予随后继续落笔:一情冥为圣人,一情善为贤人,一情恶为小人。一情冥者,自有之无,不可得而示。一情善恶者,自无起有,不可得而秘。一情善恶为有知,惟动物有之,一情冥者为无知。溥天之下,善无所不在,恶无所不在。
困天下之德者不在德而在私;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故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今天道崩塌,宇内无一物为准,吾特立此道,为实行之德,凡人生恶心,而行善,为善,获功德,凡人生善心,而为恶,为恶,损功德。凡人生恶心,而为恶,为大恶,功德加倍损之,凡人生善心,而行善,功德加倍获之。不论善恶,以人为本,与人为善者为善,与人为恶者为恶,若恶善者,人也为恶,恶恶者,妖也为善。
这最后一笔落下,顿时天地激荡,青龙道脉所属神祗皆获此信,至此,这新功德之道得到大道认可,续以推行天下。
功德一篇即完成,杨尘予随后下笔如飞。
《仙道》《神道》《人道》《畜生道》等篇逐一阐述了仙,神,人,畜生之间的关系,并以功德作为标杆,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
例如人出生之初,功德为零,若是功德负之,则来世必投畜生道,而畜生想要化人,则需先要化妖,随后化人。
若是功德众多,即便不修行,可为神,若神不修功德,也可贬之为人。而人修行想要为仙,也需功德,这无疑使得功德的重要性极大提升。
而鬼等魂体非鬼差不得入阳世,不得功德,只损功德。
杨尘予落下这气运册上最后一笔,气运册随即青光大作,飞到杨尘予头顶之上定住。
“嗯?”杨尘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