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目的就是这个。
孙宁和被曾怀安这突如其来的一问问得愣怔了一下,下意识的道:
“好像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了,具体情况我还不太清楚,应该是以西河以及周边省市为主吧,这样交通方便,在路上耽搁的时间也比较少。”
曾怀安点点头,这就好,西河不是曾家的势力范围,看来陆政东暂时没有针对曾家的意图……
陆政东没那么无聊,他在西部办现在还没有完全坐稳的情况下,肯定是对事不对人,不会刻意的针对某人或者某系,之前东山铝业的事情不过是对曾怀德捣乱的警告。
和云江明的一席谈话让陆政东重新恢复了从容,他也知道自己现在的一举一动,他清楚他的这些做法已经关系到不少人的利益了,这不是纯粹个人私利,而是介乎于个人利益和政治抱负之间的一种综合体。
在陆政东看来,进入仕途首先是要讲求政治抱负的自我实现和体验。实现自己心目中的想法和意图,只有具备这样一点最起码的基本素质,陆政东才认为这个人可以称之为基本合格的领导干部,单纯只是为了当官而当官。为了更好的生存条件或者出于惯性而当官,为了个人私欲私利而去谋官,前两者就算出头那也是地地道道的政客,后者就纯粹是毒药了。
一个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可以为了实现自己更远大的抱负或者目标而做一些妥协和退让,也允许在底线之内做一些无关大雅的私事,但是在自己树立的原则和底线上是绝不会妥协或者超越的,这是政客和政治家或者说向着政治家努力靠近的人和普通的从政者最大的区别,好看的小说:。
而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有几大要素必须要满足,欣赏理解自己并在关键时刻给予自己支持的领导,相知相助相处融洽的同盟军。能力出众意气相投且能如臂指使的下属,也就是所谓的班底,只有具备三者,才具备了成大事者的基本条件。
陆政东心目中能够和自己有共同语言,能够一起为了事业而奋斗的角色并不多。孙伟阳肯定算是的,作为他进入仕途的导师,更为关键的是孙伟阳很多思想和他相近或者相似,虽然他在孙伟阳手下工作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孙伟阳对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随着他这样跨越式的提升,孙伟阳、刘振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从他的领导变成同盟,西河长滩的周天放、绵西的杨一白。安新安俊义等人算是他的班底。
至于像姜东元、喻明和等人只能算是外围,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当然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就是梁梅,陆政东对他在自己的这个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有点不好定位。
不管怎么样,在这方面广泛撒网,重点培养,这也是一种手段。而且小舅介绍的焦锡林和周若刚在能力上还是不错的,至于其他的同样有待观察。
在西部办这样的环境中既可以让自己在更复杂陌生的环境里得到磨砺,同时也可以让自己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建立起更宽泛的人脉,为自己日后能够走上更重要的岗位作铺垫。
至于工作上的事情,如果自己的工作真的存在偏差。那肯定早就会有人来纠偏了。
但是到现在并没有人真正指出自己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说明大方向是正确的,当然部委不比下边地市,而且他是手副手在开展工作时还得要多考虑周全一些,尤其是需要考虑西部办里面其他领导的感受。
不和光同尘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咄咄逼人,也并不表示就要独立特行,怎样做到既要推进工作,又要避免过犹不及反而增加阻力,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需要值得总结的地方。
人要善于学习才会进步,要善于反思才更能提高,陆政东把重点放在了西部特色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这一块上了,这方面这也算是陆政东到西部办打出的第一炮,必须得要打响,巡视制度虽然是创新,但毕竟不属于狭义的经济范畴,并不算是他的真正第一炮,不过西部工作巡视制度已经批准正式形成文件下发到西部各省和在西部的央企分支机构, 现在虽然诸多人心里腹诽着,但是几乎所有地方和央企西部分支机构都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这一举措不但使得西部和西部相关的部门重视,甚至也让其他经济部门也开始认真对待,权力必须要关在笼子里,有所畏惧,才不会让事情糜烂到难以收拾的地步,这应该是他打响第一炮的很大的一个保障,这也算是得罪一部分人之外的很大一个收获。
陆政东把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向杨主任做了汇报,重点介绍了如何促进西部招商引资的一些措施,杨主任对于这些事情是非常敏感的。
这意味着陆政东也意识到一些东西,在推行巡视制度和在特色产业上的要求感受到了某种阻力,马上就推出了招商引资的措施,对于地方上而言,招商引资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更大,国家在特色产业上的扶持政策很有力度,但是分到地方上也就没太多。而招商引资的构成来源要丰富得多,机会也更多,这是刚柔并济,而且对于其他部委。陆政东现在采取了一种低姿态,这是很有必要的,看来陆政东的适应能力很强,很快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