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三国小兵之霸途> 第一百七十八章 僰人拜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八章 僰人拜师(2 / 3)

?”太史慈有点不明所以,不知道这个僰族又是什么的族。匈奴当中,部族实在是太多了,奇奇怪怪的族名,太史慈也不知道太多。到现在,太史慈也才知道几个匈奴部族的族名,如什么的小月氏,哈姆族等等。

太史慈只知道,不管这些什么的族名,都是匈奴人,匈奴人的族名,就似是汉人的姓氏一样,汉人有百家姓,匈奴人有百种族。

不过,太史慈这个认定是错的。

其实。如果是贾诩在此,或者就知道僰族人是什么人。这个,可能连刘易都不知道,除非能够在他的太阳能手机的百科全书里找得到。

僰族,其实在一些正史野史上都有过记述的。

《文选》卷11载有陈琳(字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提到曹操麾下有“湟中羌僰”等少数民族队伍。

《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数次提到在夜郎西边的“僰”,《集解》引徐广曰:僰乃“羌之别种”。

还有许多的史料有僰族人的记述,《秦纪》、《汉书》上,也有多处地方有僰人的身影。真要说起来,这个僰人。还真的不简单。

《水经注》卷33《江水一》引《地理风俗记》谓僰“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这里,是说僰人的文明、进步,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

以前。僰人是富有的代名词,特别是在胡族人当中。无人不知僰人之富。

他们。原来是在大漠西南地方生活,后来慢慢的向南迁居,到汉时,主要是在西凉、滇西的方。其实,后世的川滇汉人血液中搀杂着不少的优秀僰人的成分。

僰人勤劳、勇敢、聪明。虽然不能说比汉人还优秀,但是以目前来说。他们的生活习性,其实都已经和汉人差不多,尤其是向大西南迁移的僰人,他们已经把溉田种稻的生活习性。远播大汉遍远的地方。可以说,异族人学汉人的耕织,僰人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主导引领的作用。

他们的部族,人数基数其实也不少,只是过于分散,不似匈奴人这般,啸聚在一起。如今的益州与汉中的刘璋、张鲁军中,其实就有不少僰人的身影。

太史慈似乎也从这个叫僰平的小子身上看到了一丝与一般的匈奴人不同的地方,哪怕他并不太熟悉僰人,但也一样对这个小子产生了好感。

事实,生活在边境、西凉等地方的人,都知道有僰人,也知道僰人是氐羌的支族人。

僰平听到太史慈问他部族的事,便有点黯然的道:“我们的部族人越来越少了,听我爷爷说,我们僰人本来就在大漠生活得好好的,后来被匈奴人占了大漠,我们的僰人大多都迁走了,我们这一部族,是留守大漠最后的一部份僰人了。我爷你还打算,到了汉境,就等我们族人一起脱离匈奴,找我们的族人。”

“哦?能找得到么?”

“不知道,爷爷说他都没见过他们的族人,只是听祖爷爷说过,我们留在大漠太久了,也不知道那些族人还能不能接纳我们。但总好过在大漠收匈奴人的奴役。”僰平说着,又望了望躺在地上,永远都不会回应他的爷爷道:“太史将军,你、你知道我们的僰人在哪么?我、我想去找他们归族。”

“这……我实在不知道。”太史慈不想骗这个小子。太史慈虽然不知道僰人是氐羌的支族人,不知道哪里有僰人,可是太史慈知道,现在的异族人,似乎都不太好过,他去找到了又如何?

“哦,那、那就算了。”僰平低头,继续挖着坑。

有太史慈的帮忙,很快就已经挖好坑了。

僰平吃力的把他爷爷的尸体拉到了坑边。在地上的积雪上搓干净了手上的污渍,再拿出他那早已经冷却的水袋,倒水出来,为他爷爷洗干净脸庞,洗去凝固在花白胡子上的血迹。

未了,他忽在抬头对站在一旁默默的看着他的太史慈道:“太史将军,你真的把这件大棉衣送我了?”

“嗯,说送你就送你了。”太史慈点头道。

僰平站起来,对太史慈深深的躬了躬身道:“将军,我爷爷从小就教我,说我们僰人,也要有仁有义,要有感恩之心。将军在战场上不杀我,便等于对僰平有恩。现在又赐送我厚衣,助我埋我爷爷,就是有仁有义。将军于我有恩有仁有义。小子永远铭记于心,虽然小子知道,将军可能不会需要小子的报恩,但小子一定会记住,待埋了爷爷后,小子立誓,把将军的名字刻在手上,让小子永远都不会忘记将军。”

太史慈惊讶的忘着这小子,他倒不是想让这小子报恩什么的。而是对于这小子的懂事成熟。以及懂恩义的行为举止惊讶。因为他真的没有想过匈奴人当中,还有这样的人。他比起那个什么哈特哈姆斯好得多了。

太史慈欣赏的望着他道:“不必如此,你有这个心就好了,我们汉人,也不是不讲仁义的人,本来,如果不是你们匈奴人常常进侵我们大汉,我们也未必会出动大军来攻打你们,这样的话,你和你爷爷或许就不会被征召入伍。就不会在战场上被冻死了。”

“不管怎么说,小子还是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