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是这么打算的,在现在于自己军的形势大好的情况之下,务必要将袁绍消灭在冀州。
这主要是袁绍所占据的冀州,其实其战略纵深的余地还真的是挺大的,自古以来,所发生过的许多的大战役,在冀州之地。
如果换了一个强势的雄主坐镇冀州,首先夺得幽州、并州,将整个北方连成一片,如此,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只要据黄河紧守,就足可保其国安全无虞。
另外,冀州之国,却可以四处兴兵,可西进南下,顺势再夺山东,进而一统天下。
现在这还是古时代,在后世,有以北统南之说,尤其是从大明从金陵迁都到燕京之后,后世华人,似乎也习惯了以北统南的架局。
反正,从整个大局观来看,谁夺得北方,就能形成一个以北统南的大势。
袁绍其实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只可惜,他那优柔寡断的性格,注定了袁绍失败的结局。特别是,袁绍儒雅之气太重,没有作为一个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在关键的时刻,他想得太多,并且,他的心里,民族主义的思想不够纯粹。
当初,新汉朝一时无力夺取并州,并且由于并州在当时在天灾兵祸之下,的确已经是一个贫困荒芜之地,谁夺得并州,在短时间之内,肯定获不到任何的利益。何况,并州紧邻西并大漠,谁夺得并州,谁亦要担负起一个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重任。
如此一来,谁得并州,非担没有半点好处,反而还要被牵制住许多兵力。
在那样的局面之下,并州已经在手的袁绍,在面临匈奴人大军入侵的时候,他采取了明皙保身的办法。弃并州不顾,连镇守崖门关如此重要的关隘,都撤兵。
袁绍如此做,首先就给人一种于民族大义不顾的不好形象,会失信于天下,起码,大汉百姓会对其失望。如果袁绍当真的有一天有希望夺取天下的话。一般的百姓,都不希望是袁绍,不想让一个可随时置民族于不顾的人夺得天下。
真正的历史事件,应该是192年之时,匈奴人大举入侵,夺取了并州。并且进兵洛阳,在被董卓所焚毁的洛阳抢掠了一翻。顺带将悲情才女蔡琰给掳走。
那个时候,是天下诸侯讨伐董卓之后的事件,当时,大汉天下诸侯,实力已经相当不错了,起码。其袁绍就已经夺取了冀州、并州。可是,袁绍那时候应该是正忙着窝里斗,与公孙瓒、黑山张燕缠斗不止,没有精力兼顾并州异族入侵的事。
嗯,如果说,历史当中,袁绍还有一些借口的话,那么这一世。袁绍就没有了任何的借口。因为,黑山张燕已经由刘易牵头给灭了,袁绍的内部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对于公孙瓒的问题,他完全可以派人与公孙瓒协商停战,甚至还可以联手公孙瓒其抗匈奴人的入侵。毕竟,公孙瓒打击异族人的决心要比任何人都大。如果是为了打击异族人而停战,相信公孙瓒亦会义不容辞。
可是袁绍没有,他反而是采取了放弃并州的策略,因此。刘易也没有办法,在条件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之下,出兵进入并州,抵敌匈奴人大军。也幸好,新汉朝的床弩刚好制造了出来,利用这个武器,一举将匈奴大军杀得大败,否则,刘易也很难说历史事件是否会重演,起码,并州若落在匈奴人之手,让匈奴人大举迁徙进入,这绝对非是汉人之福,刘易的新汉朝,也会被匈奴人所克制,难以放手发展。
袁绍就是错了这一步,就让他完全陷于被动。起码,让新汉朝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
现在嘛,袁绍所有的战略纵深的余地,几乎都等于没有了。刘易现在攻伐袁绍,其实就有一点瓮中捉鳖的意味。
因为,北方幽州已经落入了刘易之手,冀州西面,太行山脉所隔,能够往返冀州、并州的通道,现在都处于在新汉军的掌握当中。东南部,有着曹操这个势力挡住,特别是与曹操一战,官渡兵败之后,使得袁绍难以再向东、南方向发展。
唯有,东北方向,袁绍可以从冀州向青州转移。
青州山东等地,地埋位置独特,占其一隅,其实都可以自安。
如今青州北海已经落入袁绍手上,刘易要做的,就是提防袁绍被自己的新汉军打败,逼得他无路可走的时候逃往青州去。因此,刘易现在,就先命众将,将渤海郡东面、南面的城镇先夺取下来,断袁绍的退路。
只要夺取了乐陵、南皮、平原等城镇,就基本上对袁绍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大包围的态势。到时候,新汉军就可以慢慢的炮制袁绍,劝降或决战,就只在刘易一念。
戏志才留在渤海城坐镇,大军分成三路军马,分别进发。
现在天气转寒了,估计冬天的第一场雪就快要降临,戏志才现在得要调配三军的物资,要与贾诩一起为新汉军冬于作战所碰到的种种问题作一个预计。
这一次,可不象当初进军大漠,毕竟,在大汉本土作战,寒冷度肯定不会如在大漠那般,那天气直接就可以冷死人的。但是,在冀州也有在冀州的困难,因为,冬天降雪并不算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暴风雪之后的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