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说完后静静的看着朱允熥,似乎是在等朱允熥的回答。
朱标自知就凭他一个人的劝说,朱元璋是不可能改变想法的,如果他能劝说朱允熥、将朱允熥拉到自己这一边,朱允熥一定有办法说服朱元璋改变主意。
在朱标的注视下,朱允熥继续说道。
“父王知道孩儿不打无准备之战。”
“此事父王不用过于忧虑,孩儿自有办法。”
说完朱允熥率先向东宫走去。
得知朱允熥不想再谈论这个话题,朱标便适时的闭上了嘴,想来允熥确实是考虑周全了才敢做此决定,既然如此朱标的心便安定了下来。
看着朱允熥远去的背影朱标快步跟了上去。
其实不是朱允熥不想和朱标说这些,而是朱允熥不知道应该怎么说,现在谈论这个确实有点为时过早。
朱允熥明白朱标的忧虑,朱标说的这些话很朱标,是作为仁义君王的朱标设身处地为老百姓考虑而说出来的话。
但朱允熥也不是莽夫,朱标说的那些朱允熥也考虑过,或者可以说朱允熥一直都在思虑这些东西。
首先是老百姓休养生息的问题,这些年来朱元璋没有征加税收,相反他还崇尚节俭,鼓励耕种,抑制商业,给朝廷官员发很少的工资,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然而现在的大明还是生产不足,发展缓慢,除了土地兼并比较严重之外,其实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以大明当前种植的农作物来看,亩产量低,加上生产工具落后,贫穷是必然的。
朱允熥一直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在很早之前就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亏了上天的好生之德让朱允熥遇到了马三宝。
马三宝又叫郑和,就是那个奉明成祖之命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他从其他国家带回了很多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大大改善了明朝的农业发展情况。
于是朱允熥在遇到郑和之后他就着手安排郑和出海,当然出海的规模肯定不能和明成祖安排的郑和下西洋相比。
朱允熥能提供的只有银子,大量的银子,他给郑和带的银子几乎掏空了他的全部家当,为的就是方便郑和和当地的人交易,让郑和将朱允熥所需的东西给带回来,为此朱允熥还给郑和画了好多图纸,比如番薯苗,土豆等等好些东西。
就这样朱允熥将自己的目的告知郑和后,利用自己官家的身份斥巨资买了几条带指南针的大船,又让郑和上集市找了几百号人,最后朱允熥为这些出行的人提供了大量先进的火药、火器,待朱允熥安排好这一切后郑和他们便踏上了出海的旅程。
现在距离郑和出海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也不知道郑和的进展怎么样,但朱允熥相信只要郑和能将自己需要的东西带回来,那朱允熥就有办法彻底改变大明老百姓的生活,到时候大明的财政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善,而朱标忧虑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几日后
奉天殿内朱元璋依旧伏在书案上处理公务,朱标则站在一旁翻查奏折,并在奏折旁边附上自己的意见,然后交给朱元璋,朱元璋看完朱标写的东西后再做补充说明。
就在这时王景弘快步从外面走进来对着朱元璋躬身行礼。
“皇上,爪哇国的国王到了,正在殿外等候。”
“和爪哇国国王一起的还有礼部尚书。”
王景弘话音刚落,朱元璋和朱标两人齐齐抬头。
没想到爪哇国的国王行动倒是挺快的,礼部的国书刚发出去没多长时间这爪哇国的国王就亲自来了,也就比允熥从晋阳回应天用的时间长了一点点。
不过这爪哇国的国王脾气倒挺好,估计是知道错了,也不管什么面子不面子的直接跑到皇宫里面求朱元璋觐见。
正常情况下外国使节来大明觐见,大明是有一些欢迎仪式的,具体就是礼部需要按照相关的流程安排以表示大明王朝的友好和对外国使节的重视。
然而这次朱元璋特意吩咐了礼部一切从简,并且朱元璋明确表示爪哇国是来认错的,实际上我大明并不欢迎他。
于是在朱元璋的强硬要求下,礼部对于此次爪哇国来访没做任何准备。
想到这里朱元璋意识回笼,只见朱元璋对着一旁的王景弘吩咐道。
“让他们进来。”
“还有派人去请吴王殿下。”
领旨后王景弘躬身退了出去。
很快爪哇国的国王和礼部尚书两人从外面走了进来,然而出乎朱元璋和朱标意料的是走进来的爪哇国国王不仅身上破烂不堪,他的脸上更是乌漆麻黑的,头发也被炸成了鸡窝。
看着这样的爪哇国国王朱元璋和朱标满脸的不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