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倭国妄自尊大,与广神……炀帝的国书自称天皇,从而惹得炀帝不喜。
但炀帝不在意,这高宗可是非常在意的,毕竟后辈已经不止一次调侃过高宗的“天皇大帝”。
由此看来,高宗或许还存了夺倭国之尊号的心思,只不过……
“这倭国,不需要有天皇。”
李世民同样注意到了这国书的抬头,同时打心眼里认为这么做非常合适,态度赞赏。
唯一比较可惜的是,从后辈这言辞习惯来说,倭国这天皇之号最终还是流传了下去。
李世民有作为皇帝的敏感性,就如天可汗并非是一个单单好听的虚荣的称号,背后代表着的是河西诸部对于宗藩关系的确立,将对突厥战争的大义握在了手里。
而天皇这个尊号的背后,李世民同样也读得出来:
就是不想认华夏这个爹。
但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对于倭国的兴趣反而更加浓厚了。
这就犹如骑士驯马,李世民向来喜欢挑选烈马下手。
因为驯服烈马的这个过程能让他热血沸腾,而且往往烈马被驯服之后会是最好的战马。
对国家的征服也是同样。
尤其再想到目前倭国掌权的乃是一个女皇,这份兴趣更是直线增加。
若是海东攻略能够达成,他李世民的功绩是不是能再添一笔:
第一个俘获女皇的汉家天子。
【唐初的海东风云也随着朝鲜半岛的正式遗失落下帷幕。
但关于造船上咱们还是能够漫谈一下。
毕竟咱们现代的时代也被称为海权时代。
什么叫海权时代?
地球这颗星球有近乎四分之三的地方被水覆盖,如今全球百分之九十的商业运输都是通过海洋完成,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的聚居地离海洋不过数百公里。
有海军,才能有海权,有了海权,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才有资格说是完整的。
而华夏近代的屈辱史很大程度上来自海洋,八国联军,英国,日本,无不是从海上叩开了国门,其根本原因也是因海权的旁落。
海权需要海军来保证,海军需要一个国家有优良的造船技术。
那我们华夏本就是农业文明,并不亲近海洋,造船技术是否天生就存在不足?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今的的历史,划分出了秦汉,唐宋,元明三个造船巅峰期。
始皇帝雄才大略自不必多说,在一系列辉煌成就之外还有修灵渠整水道的成就,征匈奴统岭南都有大秦水师的身影。
更别说还有徐福出海的记录,造船业不发达是不可能的。
另外关于徐福是倭国人先祖的传说并非是现代才开始有的。
五代十国时济州开元寺的僧人义楚写了个《义楚六帖》,其中就提到了徐福去倭国的故事。
有人询问是如何得知的,僧人义楚说这是倭国高僧宽辅告诉他的。
倭国自己的《日本国史略》中也提到了徐福登陆的记载,但更多还是归类为传说,因为倭国光徐福登陆纪念处就有二十几个,相关的徐福祠徐福庙徐福碑有五十几个,真假难辨。
但据丈育up自己推测,此事更像是倭国僧人的杜撰,毕竟吐蕃的佛教僧人为了传教能编出苏定方火烧布达拉宫的谣言。
佛教在进入倭国境内迅速就和本土的神道教杀的难解难分,这种情况下直接把徐福安排成倭人的祖宗以传教也挺正常。
不过咱们现代华夏人多半是不太想认这个孙子的。
唐宋时期是古中国造船业的第二个巅峰期,唐朝发明了水密隔舱技术,宋代的天文历法非常发达,而且后期还有从阿拉伯学到的三角帆技术。
理论上来说这个时期应当会成为华夏远洋航行的最好起点,但两个原因让这个起点胎死腹中。
首先当然是国策的关系,从唐朝开始的封建王朝,整体上对本国农民从事商业或海外拓殖移民都是持打压态度的。
但这条禁令对外来移民是不起作用的,结果就是在跨国贸易这块儿,栗特人、契丹人、回纥人、波斯人、大食人、沙陀人等前前后后都在华夏取得了大成功,他们或通过西域或通过海路达成了商业上的垄断地位,这些被统称为色目人。
比如被赵匡胤强行继承遗产的周世宗柴荣,年轻时候就曾跟着颉跌氏在江陵贩茶,这个颉跌氏就是标准的色目人。
唐宋年间,色目人在广州和泉州繁衍出了几十万人的移民社区,把控海路,垄断跨海贸易。
后来西方有盘点中世纪八大港口,广州和泉州榜上有名,元朝时有个色目人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从摩洛哥来到泉州,记载了一路的见闻并称赞了泉州的繁华。
但根据他所记载来看,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活跃的有摩尔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火罗人等等,唯独没有华夏人。
不出海航行,如何能够研究航海技术,研发远洋海船?】
晚点还有一章。
这部分内容大概最迟明天就结束了,下个内容好好规划。
另外运营官fire神在书评区发布了一个粉丝称号征集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