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理会口吐芬芳的诺诺,因为有些事情确实不适合让诺诺知道,有些事情,就算让她知道了也没用。 顾北再次闭上眼睛,开始调理内息。 不仅是为了平复伤势,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并且深入体会一下刚才一闪而逝的感悟。 是的,顾北在刚刚与奥丁的接触中,感受到了某种玄而又玄的力量,这让他所掌握的某项奇技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风后奇门,成为了继双全手之后,又一个出现突破征兆的痕迹。 正如双全手的前路是创造生灵一般,风后奇门前方的路,则是有关命运。 命,是天朝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是决定人生际遇贵贱祸福的,无法避免的,不可捉摸而又带有必然性的某种奇妙力量。 孔子有时与天连用称为“天命”,有时单独称“命”,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早在夏殷时期,“天命”的概念就已经有所流行,比如: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出自《尚书·汤誓》)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出自《诗·商颂·玄鸟》) 其实当时的情况不过是某个混血种用火系言灵捏了一只火鸟而已,类似于秦末的时候,有人假装狐狸喊:大楚兴,陈胜王。 一样的道理。 但是这里把灭夏兴商,说成由天命所决定。 而周代也继承相同的观点: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出自《尚书·康诰》) “丕显文武,皇天弘厌厥德,配戎有周,膺受大命。”(出自《毛公鼎》) 这里将灭殷兴周,也说成受天命支配。 到了这个时期,天命的论调基本就定下来了,古人广泛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天命所归,但是在夏、殷灭亡教训中,人们也认识到天命并非固定不变,所以说“天命靡常”(出自《诗·大雅·文王》)。 夏、殷虽曾享有天命,由于“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王要赶快“敬德”,才能“祈天永命”(出自《尚书·名诰》)。 由此,天朝古人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思想。 儒家有关命与天命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孔圣。 孔子的思想基本上承袭周人的观点。 他既讲“畏天命”(出自《论语·季氏》),承认有意志的天;但他又说“五十而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 从畏天命到知天命的认识过程,有孔子的主观精神因素在起作用。 孔子毕生行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的态度是尽人事而待天命,从而奠定了后世儒家天命观的思想基础。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孔圣和始皇帝一样,都不是混血种。 没错,这俩牛逼哄哄的人物全都是纯血人类,一点杂质都没有的那种,而且在混血种的历史上有记载称:子虽人,然力如龙象,能撼天威。 这里说,孔子虽然是人类,但力量大的像龙一样,甚至有的纯血龙种在力量方面都比不过他。 而且孔子有教无类,据说他手底下的三千弟子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混血种,甚至还有纯血混迹其中。 当顾北从楚子航口中听到这则小故事的时候,他一度认为孔子这货可能是某个掌握了练炁的异人。 不过这种事情并没有什么依据,只不过是一种猜测而已。 说不定孔子确实掌握了某种锻体的异术,让他的肉身强大到如同龙族一样,也不是不可能。 与儒家的天命思想相彷,道家也有命运之说。 命运,即宿命和运气。 指事物由定数与变数组合进行的一种模式,命与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命为定数,指某个特定对象。 运为变数,指时空转化。 命与运组合在一起,即是某个特定对象于时空转化的过程。 运气一到,命运也随之发生改变。 说明白点,命是与生俱来的,但运却是会改变的。 命为人一生之所归,如好命、坏命、富贵命、贫夭命等。 运可以随着时空的转化而有所不同,不停变化,是人一生之历程,在某些时段或顺或逆、有起有伏,如鸿运当头、利运不通等。 这也就是所谓的:命论终生,运在一时。 在八字论命法中,所谓运就是指大运,大运则是人生中以十年为一期限的各个阶段。 易学的观点认为,命运即先天八字决定的个人行为、言语、性格、情绪、一生的经历、疾病、死亡、婚姻、子女、事业、财富、学历、面相、高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