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到嘉峪关的驰道,毫不夸张的说,就是奇观,这条路线的经济价值远不如从开封到武昌府,武昌府是湖广的首府,乃是通衢九省之要地,如果从开封修到武昌,那么陆运和河运也会被打通。
这条驰道一定是赚钱的。
从京师到广州这条驰道,可是工部念念不忘的一条贯穿大明南北的驰道,但是工党党魁,还是选择了修往嘉峪关。
这看起来都是为了皇帝陛下重开西域的‘好大喜功’,但重开西域的重要性,已经一再论证,不重开西域,大明就永远无法真正拥有河套,失去河套,就会失去卧马岗的金山银山铜山煤山,失去胜州、大同府附近的煤炭,失去煤银对流,大明经济就会和过去一样,一潭死水。
开封到嘉峪关的驰道,在宁夏中卫和绥远驰道连接,这不是好大喜功,这是战略投资。
王崇古发现有点误判了,他本来以为要说服陛下如此投资一条注定要赔钱的驰道,陛下无论如何都不会答应,毕竟陛下的节俭天下皆知,但就是简单一开口,陛下就立刻答应了下来,甚至没有任何的犹豫。
节俭≠吝啬,陛下从不吝啬,节俭是陛下的八大美德之一。
“其实修建驰道就是利用驰道这个大工鼎建,对下分配,尤其是对穷困的陕西、甘肃等地,都是一种分配,否则这些地方的穷民苦力,永远感受不到来自大明新政的东风。”朱翊钧再次解释了下为何要先修开封到嘉峪关的驰道,而不是经济价值更高的开封到武昌府。
张居正的分配论里,详细的讨论了分配,从开海中获取的海量白银,将会通过大工鼎建分配到内地。
一碗水是永远不可能端的平,陕甘宁三边之地的军兵民实在是太苦了。
“陛下圣明。”张居正略微有些汗颜,他其实没想到这一层,即便是他是分配论的作者,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因为理论提出的时间比较短,习惯之下,张居正也只是察觉到了陛下对重开西域的决心,未曾想到事涉分配之要务。
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张居正自己撰写了矛盾说、阶级论第一卷阶级,第二卷分配,但在实践中,依旧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毕竟在前五十年的时间里,张居正都是一个十分标准的儒学士。
但陛下做到了知行合一。
即便是以儒家价值观去评定,陛下也是心系万民的仁君,圣君。
有的时候张居正看着皇帝,有一种恍惚,这真的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吗?自己有这么强吗?
“陛下,熊廷弼要回京了。”张居正说起了一件小事,熊廷弼这位绥远人交口称赞的少年郎,从五原府回京来了。
“熊大要回来了吗?草原上遍地都是他的传说,很好,到京之后,传他到通和宫觐见。”朱翊钧对自己这个小师弟,颇为宠溺,熊廷弼的性格只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嫉恶如仇,嫉恶如仇也就罢了,还非要说出来,做出来去纠正,这种人通常讲都是君子,但君子在官场是活不久的。
朱翊钧喜欢熊廷弼的赤子之心,即便是跟着张居正学艺,熊廷弼依旧没有学会圆滑,也没有学会眦睚必报,张居正身上这些‘缺点’,熊廷弼实在是学不会。
有些事,学是学不会的,得栽跟头,才能学会。
“他本来打算春节前回京,为陛下贺岁,但这走了半截,就遇到了不平事,耽误了些时间。”张居正说起熊廷弼,自然是熊廷弼和陛下很亲近,其实是为了正本清源之论。
草原上的传说过于离奇了,这次草原上又有谣言四起,熊廷弼回京的路上,遇到了一个案子,关于风俗。
草原上有种习俗,叫做抢亲,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母亲,就是他的父亲也速该抢来的,蔑儿乞部又抢劫了铁木真的妻子,后来铁木真将妻子抢回来,在回去的路上,铁木真的妻子,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叫术赤,意思为客人。
这是一种恶俗,也是各部之间征伐杀戮的祸根,而熊廷弼在回京的路上,就遇到了一起抢婚的案子,熊廷弼带着人将抢亲之人赶走了。
这本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很快就被加工为了传奇故事,说熊廷弼对着天空射了一箭,箭没射中,但冬日晴天突然平地起惊雷,霹雳一声巨响,砸中了抢亲之人,所有人立刻勒马而去,一哄而散,落荒而逃后熊廷弼说:草原不得抢亲。
整个故事基本脱离了事实,霹雳巨响是随扈的缇骑将虎蹲炮击发,惊退奔袭而来的贼人,不是什么惊雷,熊廷弼也没说过草原不得抢亲,就只是看到了,路见不平拔刀相救而已。
“这…朕就是发邸报说明情况,草原人也看不懂邸报啊,草原人读书的都没多少。”朱翊钧笑着说道:“这挺好的,这种传闻,之所以被广泛相信,完全是草原人自己对抢亲这种恶俗的厌恶导致,熊大只是适逢其会罢了。”
任何的传奇故事,都是有流传背景的,《熊廷弼传奇故事集》的流传,完全是因为草原人对这种恶劣的环境,自己都受不了了,所以假托在了熊廷弼身上,对美好的一种寄托。
故事是编的,但诉诸的情感是真的。
“那被救的姑娘,难道没有以身相许吗?”朱翊钧好奇的问道。
张居正愣了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