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那二百万银,朱翊钧只是为了快速帆船游龙号顺利下水,飞云号完全是意外之喜了。
朱翊钧详细了解了徐九皋所言的海轮,徐九皋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也是语焉不详,但大明工部尚书汪道昆极为专业,见陛下感兴趣,也是简单的讲了讲,下了朝,汪道昆会专门写一封奏疏详细奏闻,现在接见远归使臣,讨论技术细节并不合适。
而那颗十二斤的椭圆珍珠,朱翊钧看过之后,也就是看过了,而且很快就会被安排到拍卖行拍卖掉,大珍珠的确很大,但不如真金白银的流通性,拍卖掉后,可以做很多很多事儿。
汪道昆的奏疏很快就写好了,主要是整理文牍,自从度数旁通之后,大明对各种船只的尺寸和数据进行了精密计量,螺旋桨的改进工作,也有详实的记录,只需要稍加整理,禀明陛下就是。
赤道无风带,是生活在内陆京师的朱翊钧无法想象的,在朱翊钧看来赤道无风带不是没有风,而是风比较小,但从汪道昆的奏疏中看,赤道无风带不是没有风,是风的不确定。
有的时候海面会如同一面镜子一样,没有任何波澜,有的时候,狂风大作骤起的风暴会让船只陷入狂风骤浪之中,轻则损伤,重则沉没,太平洋不是真的太平,太平洋的风浪更大。
无风带的风无法利用、不被掌控,有不如没有,所以才叫无风带,但商舶需要穿越无风带的桎梏,来往于秘鲁和吕宋之间,泰西给出的解决办法是随波逐流,在洋流的作用下,通过无风带,这需要近三个月的时间。
而大明则更希望可以找到新的驱动船只的方式,人力驱动就成为了当下的唯一解决办法,一种是大明的明轮,一种是泰西的桨轮。
明轮位于船只的两侧或者后方,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上,外形略似车轮,就像是水车一样,桨板驱动水流在推动船只航行,根据桨板的不同,分为了定桨板和动桨板,这东西比传统的船桨要好用一些,但极为有限。
效率低,桨板在入水时会拍水,桨板在出水时会提水;故障率高,空气和水的密度相差了近八百倍,庞大的明轮水里水上,进进出出,很容易损坏;不抗风浪,安装在船的两侧的边轮增大船宽,对横稳性有利,安装在船尾的尾轮对纵稳有利,可是一条船安装三个明轮,实在是过于臃肿和难以航行,可不安装三个明轮,就会造成遇到风浪时,会像鸭子一样左右摇摆。
而且极为危险,明轮显然是最好的攻击目标,一旦明轮被破坏,船只就立刻失去了动力,成为待宰的羔羊。
泰西的桨轮走入了大明造船工程师的视线之中,泰西的桨轮是一种长筒形,完全没入水中的驱动器,这种驱动器,有一条长长的像螺丝钉的螺杆,驱动杆驱动螺片,推动水流,缺点不多,但动密封是巨大难题,而且自重过大。
(最早期的长杆螺旋桨原理图)
大明用于实验的海轮,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第一次海航用的就是这种长杆螺旋桨,一个时辰八里的航行速度,让它如同慢吞吞的蜗牛在海上爬行,圆筒长杆螺旋桨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就一个自重就必然被淘汰。
很快大明就把长杆变成了短杆,圆筒长杆螺旋桨改为了风车造型的螺旋桨,第一艘装载了短杆螺旋桨的船只,已经顺利测试,速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时辰二十里的标准,但很快就遇到了更加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操控性。
船只在水流的作用下,每次发生转向都会因为两面流速不同产生侧压力,这一点在‘大明硬帆行八面风’的研究中已经十分明确,尾动则头动的侧压力,让船只发生转向,而螺旋桨的出现,干扰了操舵。
船只的主要动力依旧是风力,在迎风的时候,要走‘之’字形才能走八面风,而螺旋桨提供了动力导致船只转向困难,反而成为了负担。
大明造船的工程师们正在理论结合实践,分析如何解决问题,游龙号本身已经足够探索了,飞云号的技术验证,也是道阻且长。
就是造不出来又如何呢?朱载堉的蒸汽轮机依旧是个遥远的似乎不可能实现的梦,但在这个开发项目中,已经出现了数种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让大明造船业蓬勃发展。
飞云号即便是最后无法完成海航,仅仅是对螺旋桨的探索,以及对蒸汽机上船的研究,就已经为了大明的造船业推开了新的大门。
“汪道昆这个工部尚书,做的不错。”朱翊钧看完了奏疏,工部的奏疏和别的六部不同,工部的奏疏为了让陛下明白到底说的是什么,还附了九张图,阐述导致船只操舵困难的原因。
大概就是汪道昆为首的工部,对逆风航行船只在不同方向上的受力分析。
朱翊钧觉得很有必要把这个课题给大明国子监那九千多名监生一起做一下,他看着冯保说道:“把这受力分析去掉,让国子监的监生们做一下这个受力分析。”
“陛下,监生恐怕没那个能耐。”冯保看天书一样看着图,非常肯定的说道。
朱翊钧平静的说道:“他们是国子监的监生,整日里风花雪夜成何体统?不会可以学。”
“这个真学不会。”
“可以学。”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