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李斯与王贲很快入殿。 与两人一同抵达的,还有研究种粮食的治粟内史与研究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的墨子,甚至就连因上了年龄半退隐状态的丞相王绾都被人请了过来,由小寺人轻手轻脚搀扶着,在众人的见礼下缓缓走进殿。 小寺人引着众人入座。 茶盏与文书纷纷摆在他们面前的案几l上。 “陛下想打通丝绸之路?” 王琯轻捋胡须。 他已是花甲之年,精力大不如从前,虽还挂着丞相的名头,但朝政已大多交给廷尉李斯来接手,自己在家养养花,种种草,日子过得无比惬意。 陛下知晓他安心养老,便鲜少拿政事来烦他,只有这种对外用兵或者国政发生改变时,才会让亲卫将他从府上请出来,听一听他的分析和建议。 王琯缓缓开口,“老臣曾听不止一次听陛下提及此事,能被陛下时常挂着嘴边之事,必是能改变大秦国政与民生之事。” “丝绸之路通往万国,陛下可将中原之物远销异国他乡,然后换取异邦之物,卖于华夏黔首。” “此路是条生财路,只是前途未知,语言不通,若想成功将丝绸之路打开,只怕并非易事。” 王琯轻轻摇头,“天下九州虽平,蒙将军也夺了河南地,可不代表异国他乡不起战端,若是其他诸国战火纷纷,陛下派去的商队当如何自处?” 王贲挑眉一笑,“丞相,这便是我今日坐在这里的原因。” “若非陛下早已有打开丝绸之路的打算,我怎会被陛下换着法子给抓回来?” “既如此,老夫便有几l句话来问上将军。” 王琯看向笑眯眯的王贲。 王贲对王琯做了个请的姿势,“丞相请讲。” “将军准备带多少人马?三五千?还是三五万?” 王琯一脸严肃,“将军又准备出行多久?三五月?还是三五年?” “兵马时间无法确定,将军所行的口粮又该带多少?又是如何运输供应?” 作为一个主抓民生的丞相,他最讨厌将军们动不动便打仗,然后张口问他要人要粮,人和粮不是他凭空变出来的,得从地里长,得长时间的培养,粮食要三五年的积累,而人更要十几l二十年,不是将军们一开口,他就能拱手奉上的东西。 “上将军,您莫要忘了,陛下此时的政策是休养生息,轻徭薄税,而不是动辄发动十几l二十万的黔首来给上将军运粮!” 王琯音色微沉,“需知丝绸之路的路线无比漫长,纵然是万余人的口粮,也需要五万人来运送,而这五万人在路上需要吃喝,天气不好时粮食还会被恶劣的天气所糟蹋,将军如果打开丝绸之路需要一百万石的粮食,那么在运输路上的损耗便不止五百万石。” “五百万石!” “这可比蒙恬将军北击匈奴花费得多!” “丝绸之路尚 未打通,便已花去五百万石粮食,动用五万黔首运粮,至于金银货物,则更是不可计数。” “l?()” “当然,上将军大可以说丝绸之路是黄金之路,一趟下来便能将之前的花费全部填上,但上将军通晓他们的语言吗?听得懂他们在说什么吗?” “如果连他们话都听不懂,上将军如何与他们做生意?” “再退一万步讲,上将军天赋异禀,无师自通,能流畅与他们沟通,但上将军知晓他们的风俗习惯吗?他们忌讳哪些,又不忌讳哪些?这些上将军知道吗?” “若是冒犯了他们的风俗习惯,上将军与他们的生意还做得成吗?” 李斯眉头微皱。 到底是老丞相,说话一针见血,针针戳在执政者最为担心的地方,若执政者是个耳根子的皇帝,这样一番话听下来,只怕吓得再也提不起打通丝绸之路的心。 不幸中万幸,大秦的执政者是一个空前果决且英明的帝王,这些话会让帝王有些担忧,但不至于被吓破了胆,不敢再对丝绸之路起念头。 可老丞相的话也并非空穴来风,他担忧的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陛下刚颁布诏令,不再大兴土木大举用兵,黔首们还没高兴几l天,陛下又突然对西域诸国有了想法,这般朝令夕改,只怕会让黔首们对陛下以后颁布的诏令不再信服。 嬴政凤目轻眯。 王贲笑了起来。 ——他就知道王琯会拿这套说辞来回他。 王琯多年为相,而他与父亲多年为将,几l十年同朝为官,早已将彼此底细摸得一清二楚。 王琯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主抓朝政与民生,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