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原来三国可以这么读> 第一百一十章 曹氏的反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章 曹氏的反扑(1 / 1)

司马师如此嚣张,魏国自然有人看不下去了。此人是谁呢?就是魏国的“东部战区司令”毋丘俭同志。此人还找到个帮手,也就是其所在地寿春地区的刺史文钦。这下子文武合璧,“倒马”势力不容小觑。

两人也颇具政治才能:两人诈称太后给予密诏,要讨伐司马氏。这下子大家都心服口服,师出有名士气大振。两人有地盘(寿春地区)有兵马(总共八万雄兵),对司马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但两人还是做得不够尽善尽美:P民我一直在想,如果在此紧要关头结好东吴和西蜀,请两国其发兵“助攻”,岂不是锦上添花?

司马师这边该如何应对呢?太尉王肃则献策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现在淮南将士们的家眷都在中原,我们可以赶紧抚恤,并出兵断其归路,这样他们自然就崩溃了!不得不说太尉王肃的计策十分高(yin)明(du)。

司马师也不是等闲之辈,当下就接纳了这个建议。但此时司马师又开始纠结了:按理说这么大的叛乱应该由自己亲自带兵去镇压的;可是现在自己病体未愈,此去多有不便。中书侍郎钟会(后来被冤杀)一番话让司马师幡然醒悟,终于决定还是自己扶病上战场。

司马师总共兵分四路:一路由新任的“东部战区司令”诸葛诞统领(这家伙后来也反叛了),去打寿春城;一路由胡遵率领,断叛军的后路;王基作为先锋,先攻取镇南之地。而司马师则亲领大军屯驻襄阳,开战前会议来讨论战略方针。会议上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一派以光禄勋郑袤为代表,认为江、淮之卒锐气正盛,应该“缓攻”;而另一派则以监军王基为代表,认为淮南军反叛是被少数首领所裹挟,人心不稳,因此应该“速攻”。监军王基毕竟久经战阵,他的见解无疑是正确

的!

同时王基还敏锐地看出了南顿是此战的兵家必争之地。毋丘俭这边也有高人,先锋葛雍也看出南顿的重要性,可惜还是慢了一步。祸不单行的是就在此时东吴的孙峻又率军来攻寿春来了!

而尚书傅假出了个主意:兖州刺史邓艾足智多谋,可以让他率军攻打乐嘉城,然后司马大人您再亲帅重兵配合,乐嘉城不难攻下。司马师同意了。

乐嘉城也是一战略要地,因此文钦父子俩亲率五千兵马来增援此城。文钦的儿子文鹭智勇双全,他建议自己的父亲和自己南北夹击,夜袭司马师那还没建造完备的大营。结果三更时分文鹭准时前来劫营,主帅司马师本来眼疮就未愈,受此惊吓旧病复发。司马师也算是条汉子,为了不影响军心而只能“咬被头而忍”,被褥全被咬烂!每每看到这里P民我都会对阴险狠毒的司马师顿起恻隐之心——一代枭雄也不容

易啊!

此战如果不是文钦迷路,恐怕司马师当夜就要丧命。此战如果从战役战术层面来说,无疑“叛军”是胜利者;然而如果上升到战略层面,那么“叛军”则失败了,原因很是简单:战略目标并没有实现。

曹爽的“猪队友”尹大目心中一直怨恨司马师诓骗自己谋杀故友曹爽,因此一直在寻机复仇。现在见到司马师命在旦夕,他心生一计,假意进言说文钦这人本不想造反,都是给毋丘俭这老小子逼的;这次我去劝说,其必然来降!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上上之兵,司马师同意了。谁晓得尹大目此去是来通风报信跑风冒气的;为了不让文钦误会,尹大目还冒着极大的风险做了这么一个举动:他把头盔脱下放在马鞍前,对着文钦说了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文刺史你为什么不能再忍耐几天?结果文钦这人智商有限完全没悟出个中深意,尹大目只

能恸哭而回!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意”吗?

其实孙吴和蜀汉也都不够聪明。如果两国与毋丘俭约好协同作战,应该都能搞到比较大的好处;尤其是孙吴,不仅此时不助战反而还去抄毋丘俭的后路!但P民反过来一想,这司马师也不够聪明啊,如果此时和东吴结盟同攻毋丘俭,这“叛军”北、西、南三面受敌岂不是死得更快?

这文钦本想帅残军退入寿春城,岂料此城已被诸葛诞攻下了;准备退回老巢项城,谁想胡遵、王基、邓艾三路兵马全至。怎么办呢?看来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投奔东吴!

而这边困守项城的毋丘俭的日子则很不好过了!他不甘心坐以待毙,而是率军出战。结果自己的先锋葛雍技不如人,被对方的主将之一邓艾同志一个回合干掉了,江淮兵大乱。毋丘俭没有办法,率十余骑突出重围,在慎县城内被县令宋白设计诱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