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报纸上从三姐弟的相识之路开始写。
三人是在网瘾学校认识的, 他们受不了网瘾学校的殴打、虐待,费劲千辛万苦从网瘾学校逃了出来。
出来后三人各自回了家,此时徐书豪的奶奶下雨天摔了一跤, 被人发现时已经颅内出血去世多时。
阿豪没了牵挂, 周炳荣跟曾小艺在学校里看多了被反复送进学校里的学生。他们对家长极其不信任。在他们的眼里, 家长跟网瘾学校里的校长、教官是站在同一边的。
三人一合计, 偷偷坐上了去香江的船。
香江的生活并不容易,偷渡到香江后的三人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 加上年纪又小, 轻松的活儿不要他们,于是他们只能干些又苦又累的活。
三人互相扶持着在陌生的香江生存。为了给曾小艺治病, 徐书豪跟周炳荣进了一个社团当起了古惑仔,靠打打杀杀赚钱生活, 而病好了以后的曾小艺也加入了他们。
因为徐书豪够狠, 周炳荣够聪明, 曾小艺够漂亮, 三人从最底层的人一步步往上爬,事业越做越有起色,在社团的职位越来越高。
香江浮华的生活让姐弟三人知道了钱的重要性,为了能够拥有更多的钱,有经济头脑的周炳荣提议开一家贸易公司, 取名为艺豪荣。
他们把香江的东西高价卖入内地,又把内地的物品高价卖入香江, 以此来赚取最大的差价。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干起了走私的生意。甚至做起了国外的生意。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们遇到了以前网瘾学校的同学, 他们知道了当年他们从网瘾学校逃走的后续,他们甚至知道了在他们离开后的父母疯狂找他们的事儿。
但三人不为所动,多年在社会上的打拼,早就磨平了他们对亲情的期待。对父母,他们一直都是恨着的。
他们一直都觉得,网瘾学校是他们人生路的一个分叉口,网瘾学校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他们甚至在入了社会,有了钱以后,也不愿意和人组成家庭,孕育孩子。
在三人中最小的周炳荣三十一岁那年,艺豪荣公司被查,在香江内地都颇有影响力的大公司一朝倾倒。
三人因为走私数额巨大,不仅被罚了款,作为公司老板的三人被判处十五年的有期徒刑。
然而在他们被抓后,他们曾经做过的好事也被翻了出来。
他们不仅常年资助山区孩子上学,艺豪荣集团的员工也大多都是从各个“问题少年学校”出来的学生以及身体有残疾的人。
他们还在全国各地开办青少年心理咨询室,接待的都是12岁到18岁的孩子,只需要一杯奶茶的钱,就能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
同时,每当哪里出现了灾难,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捐款,捐物。甚至阿豪、周炳荣和曾小艺还亲自去过灾区参与赈灾。
总体来说,艺豪荣集团是个十分矛盾的企业,他们从黑涩会起家,干着走私的生意,但他们的员工又是社会上正常企业都不会招收的人。更不用说十年如一日的资助山区的孩子,以及那一点儿也盈利不了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室。
那些赈灾的款项也遥遥领先在别的企业面前。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矛盾,事情一经发出,在网络上便吵成了一团,有的人觉得他们做了那么多的好人好事,罚款就得了,坐牢就太过。
也有人说,法律是法律,不容许践踏。无论他们做了多少慈善,他们犯罪了就是犯罪了,这一点没得洗。最多,也就是在量刑的时候酌情增减。
因为他们的事件太具有争论性,因此他们被无数媒体报道、采访,央媒还专门为他们做了纪录片。
纪录片中,有人问曾小艺后不后悔跟徐书豪和周炳荣一起干走私生意。毕竟在入狱后,两人不约而同地将罪责都揽到自己的身上,企图撇开曾小艺在公司里的作用。
但曾小艺拿出了自己参与了走私案的证据,于是她跟他们一样,也被判了十五年。
入狱后不施粉黛却依旧冷艳漂亮的女人听到记者这么问,笑了笑,刹那间,犹如五月芍药在眼前开放,她说“十七岁那年,我在网瘾学校经历了我有生以来最黑暗的时候,那时候,是阿豪跟阿荣把我拉出来的。从他们把我从那个地狱里拉上来开始,我就决定追随他们做任何事情了。”
有人以他们为原型进行创作了无数文学作品,他们的事迹被拍成电影。
在报纸的末尾,是一张三人为数不多的合照。照片上的三人年纪很小,他们青涩、懵懂,面对镜头,表情十分的不自然。
林舒月松开手里的报纸,报纸化作点点星光消散在房中。
林舒月心理难受得像是堵着了一块怎么也挪不开的大石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阿豪跟周炳荣会走上这一条道路,还有曾小艺,她就是林舒月之前在网瘾学校里印象最深刻的那个女孩。就算在那样的地狱里,她也坚持打理自己,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