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五年八月,东征大军各兵团完成撤军,二十万人马分批从长崎、釜山等港口撤回国内。
第六兵团负责殿后,赵率教命令手下留守九州,继续完成东征最后的扫尾任务。
所谓扫尾任务,就是对盘踞在九州腹地的邪神后裔进行彻底的清理,一个不留。
战争已经结束,杀戮却还在进行。
邓长雄对第六兵团这种赶尽杀绝的举动表示不解,在他看来,残余倭寇不成气候,让它们留在贫瘠的土地上,饿死冻死,自生自灭,要比直接杀死他们更为划算。
毕竟穷鼠噬猫,狗急跳墙,倭寇已是穷途末路,也没必要赶尽杀绝。
可是,第六兵团统帅赵率教却不这么认为,他坚持要把所有倭寇全部杀死。
为此,邓长雄和赵率教发生激烈争执。
其他各兵团对九州岛残余倭寇势力,并不怎么在意,也就是说可以杀,也可以不杀。
大军东征已经一年多了,此刻各兵团都迫切希望早日回国,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长时间的血腥杀戮,对人的内心造成严重伤害,无论对倭军还是对齐军,这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站在邓长雄角度,不立即将倭寇杀死,并不一定代表仁慈,饿死冻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站在赵率教角度,将倭寇烧光杀光也不代表残暴,至少能减少敌人的痛苦。
赵率教早已被仇恨蒙蔽双眼,不管不顾,只想让九州变得更加干净,干净到不存在一个倭人。
最后,邓长雄弹压不住近乎疯狂的赵率教,只好由他去了。
富士山喷发后,太上皇便生死未卜下落不明,邓长雄虽是各兵团名义上的统帅,然而并没有多少威慑力。
太上皇不在,各兵团主帅都不怎么买邓长雄的账。
至高权力缺席引发的权力混乱已经蔓延齐军各兵团。
混乱很快将从军队传播至普通百姓之中,进而威胁到大齐的根基极圈主义体制。
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种强有力的体制。
大齐帝国急需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中心,弥补最高权力缺失造成的权力真空。
目前,各派势力诉求不同,有人坚定支持天朝田亩制度,有人则对极圈主义敢怒不敢言。
当然,更多的战兵和百姓,则是浑浑噩噩,谁能给他们吃饱饭,他们便支持谁。
无论广德帝刘堪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他都必须尽快完成对权力的重组、控制,否则帝国将再次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
八月底,广东征战事基本结束。
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给大齐和倭国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齐军伤亡超过两万人,倭军则损失三十万之众。当然,幕府军主力在富士山火山爆发中葬身海底,加上各藩军民伤亡,倭国共计损失人口千万之巨。
如果不计算残存的数万倭民,和族可说已经彻底灭族。
考虑到本州、四国永远沉入海底,九州、北海道被彻底清理干净,最后幸存的数万倭民,零星分散在九州、北海道深山之中,已经不成气候,对齐国再也不能构成任何威胁。
海量的粮草物资在釜山、登州等港口聚集,初步估计约有一千万石大米被齐军“征集”至各港口,由舰船、商船昼夜不停运回大齐;
各海港码头等待装运的粮食、布匹堆积成山,精米和小麦从大门门缝中溢出来,如同洪水一般。
至于缴获的各种武士刀、铠甲、纸扇、漆器、金银珠宝,更是不计其数
很多物资因为无处安放无力运输,最后只能将其投入大海,任由它们浮浮沉沉,当然,更多的则被放置在码头,无人问津。
这种暴殄天物的行为在各港口随处可见,此次东征缴获实在太够丰厚,所得粮食足够大齐军民两年食用,所得铁器、铜料足够铸造上万门火炮,以至于北方各省抽调上万艘货船,连同帝国舰队一起运输,也不能将所有物资运走。
况且还要运输数量可观的俘虏。
太上皇有言,十七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是人才。
此次东征,俘虏倭寇不下百万,其中一半俘虏已被饿死冻死,剩余的五十多人经历了层层选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们是最好的矿工苗子。
考虑到帝国工业葛敏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各地煤矿、铁矿、港口、盐井,急需大量廉价青壮劳力。
这些经过层层选拔,多轮淘汰的倭寇,无疑是最合适的劳动力来源。
工业葛敏的本质就是对劳动力的压榨,当然,帝国教科书上写的是“对劳动人民的解放”,这里的劳动人民,显然不包括被运往齐国各地辛苦劳作的倭国俘虏。
从东征大军攻占对马岛开始,民政和商会工作人员便陆续将倭寇俘虏押送回国,曾经不可一世的武士们,在历经十几天几十天海上颠簸后,像牲口一样被民政官驱赶走下舢板,来到各个港口,重新编列成队后,被发配到帝国各地矿场工厂。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