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新奇好看的小东西以外, 沈若还要做些寻常人家能用上的东西。
这时候的人都用“包袱”。所谓“包袱”就是用一张方形的布折起来的小包,能用来装各种东西,只要布够大任何不规则的物体都能往里装, 且打上了结也不容易掉。
但是每次要取包袱里头的东西都得拿下来整个打开真的很麻烦,而且包袱一般都是赶路背行李的时候用, 为了防止东西掉了那结都打得很紧,拆起来十分费劲。
那一打开要找东西, 要是东西小, 那么多堆在一块也不知道得找到什么时候去,着实是有些不太方便。
平时村里人要去采东西之类的都是拎着篮子,因为篮子许多人家都会做,竹子是山上砍得也不用花钱。但是篮子有一点不好,就是自重太重了。大篮子本身就有个四斤五斤的, 再加上里头的东西, 时间久了夹在臂弯里提着,皮肉都能给压红了。
所以沈若打算做些现代人用的“帆布包”“单肩包”以及“书包”,用布料做出来的包就很轻便,背在身上也方便极了。
这时候有布料的人家都是用来做衣服的,没人会想把布料做成包。
就算是做包袱也没人用棉布,大多是用最差的粗麻布来做包袱用。粗麻布制作的东西最常见的就是大麻袋了。
这时候是没人做,不知道布艺的包有多少好处, 沈若就打算自己当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之前摘梨子, 他爬树,蓝帆和二狗在底下接, 需要三人合作。
但要是那会儿他身后能背个大布包,摘了梨子就能往包里放,这样的话一个人就能行。
这多省事儿啊!
穿到古代不方便的地方实在太多, 沈若想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目前的生活可以变得便利一点。
众人听沈若说的都一愣一愣的,用布来做包那可真是大手笔啊。
古时候的布料幅宽都很窄,价格贵,要是拿来做包那真的是太奢侈了!
定价要是太贵,估计也没啥人会买。
婶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沈若早就想过这一点。
谁说他要用完整的布料来做包了?
沈若道:“既然‘百家被’可以用百片不同的碎布来缝制,那这包也成。不用全部弄成方形,剩下的布头有什么形状就给它剪一剪跟边上另一块缝上,等缝好整合成一大块布之后再裁。”
大家都被用布做包这件事给牵住了心神,下意识以为这么金贵的东西就该用整布,其实不用的,做出个能用的就成。这样的话成本降低,卖的价格也贵不到哪里去。
而且这些布料都不丑,做出来的每个包都是独一无二的样式,肯定也不会丑。
沈若还打算做些盘扣,斜挎单肩包肯定是要加个盖子的,这样系上可以让包里的东西不至于掉出来。
帆布包可以做加盖和不加盖的两种。书包的话,可以做成普通的抽绳水桶包,底下多用几层布料垫着硬挺些,可以放重一些的砚台一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特别是沈若说的那个抽绳水桶书包。
怎么把绳子怼进去就是一个问题,而且绣完了还要翻面的。
沈若就和他娘以及几个脑子转得快的婶子讨论了起来。
巧姐儿对那个单肩包很感兴趣就在一边听他们讨论一边上手做了。桌上堆得碎布头很多,她照着自己的审美挑了些花布,各种不规则的形状都有,用剪子剪出一条直线的边,然后就开始缝合。
她是真心喜欢缝纫和绣东西的,那双眼睛里就只能看得到手里的活儿,做的时候嘴角还不自觉带着笑。
很快她就缝好了一大片,问若哥儿这样成不成。
果不其然得到了夸赞,她脸都红透了。用剪子将边上歪来扭曲的边比着四指宽给剪掉,这长条子若哥儿说了是要用来做包的带子的。裁剪出来的两块布料就是长方形的,一块要做包盖所以特意留长了,是另一块的两倍那么长。
巧姐儿也有自己的小巧思在的,将两片布料翻面,正面对正面,将左右和下面的三条线给缝好之后,再翻回来。这样包的雏形就出来了,上面长出的那一截得给它挝进去缝。
巧姐儿觉得那包盖和包本身全是横平竖直的有些呆板,不太好看,就自作主张给叠成了个三角形。
沈若见了又是夸的,顺便还提了圆弧形和梯形的方案。
巧姐儿听了更兴奋了,恨不得自己立马把这些都做出来!
这边的书包也讨论出章程来了。
抽绳可以用沈若之前做的那种七彩发绳,穿绳子可以用个小工具,周兰家里有铁丝能做,就是一个长铁丝上头再圈一个小圆环,把绳子的一头卷上,往里怼,然后把铁丝和圆环一起抽出来,这样绳子也就跟着出来了。
抽绳水桶包得穿两根绳,这样才能左右手一齐拉将包口给拢上,所以大家商量着那得留个两指宽,这样才不至于穿不进去绳。
沈若点点头,果然还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