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游戏竞技>我能提取副作用> 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去不回的间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去不回的间谍(1 / 2)

三清很快在官网上发布了盘古研究所的成立,并正式招聘博士后。

同时,也在同步更新与各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合作项目。

这并未引起半点波澜,因为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关心科研方面的事,人们往往只对稀奇古怪,能吸引眼球的科研噱头感兴趣。

但这对学术界和产业界来说,不亚于一场地震。

不仅意味着三清药业的研发力量大大增强了, 而科研人员除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多了一个财力雄厚,实力强劲的好去处。

国内产业界则一片哀嚎,本来行业的人才竞争就很激烈,三清如今又在大肆搜刮,能留给他们的人才自然不多了, 这是活生生逼着他们提高待遇来吸引人才啊。

目前国内医药行业还是比较热门的,尤其是生物制药这个赛道,很多新兴公司拿到投资都不难, 但是现在多了一位强势金主入场,许多人自然要好好考虑,找一位更满意的新东家。

不过三清的要求也很高,他们如今有资格掐尖,只收取最尖端的那一群人才。

科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科学家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科学家,一种是少数顶尖科学家,两者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大多数人都是一般科学家,他们所从事的常规科研, 完全基于过去的科研突破,就如同画布上的小点点一样, 不断填充着特定的知识空白,最终画出了辉煌的图画。

而顶尖科学家不一样,他们约占科学家总数的10%-15%, 提出了新问题, 并找到了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甚至还留下一大堆问题让别人继续研究, 他们每个人都在从事一种革命性的科学研究。

他们不但写出了一半的科学论文,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而且这些论文的被引用率高得吓人——比平均引用率高20-40倍,很多发现和方法甚至成为了教科书上的知识。

关于这些顶尖科学家,都有一個惊人的共同点。。

他们通常都在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工作过,然后依次成为下一代顶尖科学家的导师。换句话说,知名科学家几乎都有一个有名有姓的导师。

曾有学者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出一系列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物理学,医学和化学三大领域。

研究显示,92名获奖者中,有 48人都曾经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或者助手。

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某一位诺奖得主的科研经历,往往会发现,他的导师,以及导师的导师,都曾经得过诺奖,甚至他的学生,几十年后也可能获得诺奖。

一个结论呼之欲出,科学家之中也有着类似师徒关系的传承,精英科学——有别于常规科学,沿着这种师承链在不断发展。

从这个观点看,科学上的伟大发现并不是由单个天才人物完成的,而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族’而完成的。

徒弟从师傅那里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思维风格,而不仅仅是知识或者技能。

换而言之,这些未来的顶尖科学家们受到了过去的顶尖科学家的培训,从而能够发现重要的问题,培养一种搞科研以及科研理论化的风格,并不断解决这些问题,甚至能将这种思维方式教导给自己未来的门生。

顶尖科学家是一个圈子,完美展示了科学中的马太效应,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目前,这种现象在科学界非常普遍。

找到一个合适的导师,加入一个合适的实验室,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学术生涯。

因此,能打动科学家的并不仅仅是金钱。

光有钱,没有成果也没什么卵用。

有着不断突破的顶尖科学家的实验室,才是科研人员心中的圣殿。

科学界并不缺少二流学校本科毕业,从顶尖实验室的最低级助手做起,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学家,最终获得诺奖,开创了一个全新学术领域的大佬。

而不管是肿瘤领域,还是神经科学领域,卫康已经做出了突破,解决了问题,还给人们留下了一堆相关的问题去解决。

他和他的实验室都展示了自己的实力,由此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仿佛一种带着神奇魔性的磁力,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同类们。

来到解决问题的源头,继续剩下的研究,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地方呢?

三清研发大楼里的一间间实验室,肉眼可见地迅速变得拥挤起来。

形形色色的科研人员进进出出,实验台旁接二连三地坐着专注的研究生,人与人的间隔堪比地铁高峰期的座位。

各种论文和书籍沿着实验室的墙根码放得很高,离心机,箱子,杂志和分子模型几乎要顶破天花板。

摆放着试剂瓶子的铁架子,荧光照着装满小鼠的大饲养箱,将剩余的空间塞得满满当当,一个用来混合各种物质的试管振荡器不停地咔咔作响。

老员工穿着实验室白大褂,不断给新手们做示范,用吸量管吸东西,一项一项地教给他们技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