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 上京传来消息,杨元礼驾崩了。
年仅七岁的杨瑞继位,改国号常安。
黄河以北, 一场倒春寒的大雪如约而至,仿佛要把攒了数月的雪都下尽。
掌心大的雪花洋洋洒洒下了三天三夜, 堆积的雪有一人多高, 压塌房屋不计其数, 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
听说徐州的承天王施粥能活命,流民纷纷南下,千里迢迢的聚集在徐州城外, 等待着施粥援救。
城楼上徐冰望着城外乌泱泱的流民道:“王爷, 这几日的流民越来越多了啊。今日城门口负责施粥的大锅已经煮了近三十锅,依旧不够分。”
宋玉竹簇眉道:“这样下去不行, 升米恩斗米仇,若是让他们吃惯了白食,恐怕日后会有大祸。”
流民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眼下粮食虽然还够吃一段时间,但总有吃完的一天。
城外的流民见不用劳作,每日便有吃食, 更是赖在这里不走了。
有的干脆搭起了小窝棚, 一家老小住在里面,混吃等死。
而且这些人不讲卫生, 到处乱拉乱尿,污染了护城河的水,导致不少人患了痢疾。
宋玉竹发了怒, 必须要好好管治这些流民了!
第一件事, 就是统计流民的数量, 年纪,性别以及籍贯,一一登记造册。
年轻力壮的男丁,都拉去挖矿!上了岁数的男丁留在城外建房,女人们负责织布种田,实在干不了活的老年人留在城外看孩子!
命令下达,这些流民自然是不会听从。不听好办,撵走不给饭吃,敢混进来领饭,直接大板子伺候!
打死了四五个刺头后,这些流民终于老实下来。
四五千名壮丁被带到地图上标注的矿场,去挖煤和铁矿石。
剩下两千多个年老但身体还算健康的男人,开始围绕着徐州城外建城。
这些房子都是以后给他们用的,老人们自然是上了十二分心,万一将来分给自己的那间偷工减料,岂不是得不偿失。
女人们领了种子,在城郊荒地上开荒种地,徐州地处华北平原,这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只要他们肯干就能生活下去。
流民们有了秩序,也逐渐过上安稳的生活。
宋玉竹这才正式打开徐州大门,允许内城和外城的百姓互通贸易。
*
四月中旬,各地起义军纷纷投奔,徐州的兵马已经多达十万余人。
赵骁又提拔了三名副将,将原来犯错的马震威也提拔成校尉,可把这小子高兴坏了。
不过这次倒没再得意忘形,而是踏踏实实的领着自己的兵,每天从早练到晚,卷的其他营房咬牙切齿。
矿场上也挖出了成吨的煤炭,这些煤刚好拿去练铁。铁匠又把这些精铁打造出坚甲利兵。
宋玉竹终于决定,出兵北伐,统一天下!
*
此时的上京,人心惶惶。
其实盛朝衰败早已埋下祸根,自从天盛帝在位时期打败了金人后,盛朝近一百多年都没经历过战争。
长期重文抑武,削减军费,导致如今无兵可用。
武将们大多已经年迈,年轻一代又拿不出手,青黄不接一时间竟然难以找出一个人能领兵去抗衡承天军。
再加隆武帝在位时大肆分封土地,间接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现在唯一能领兵一战的只剩下镇守边关的叶清。
太傅已经代皇上写了诏书,命他速速回京。
可从北关回来至少要大半个月,这段时间可怎么办?
于是有大臣开始出馊主意,上奏折提议跟承天王议和,以秦岭为界,南边归承天王管,北边则继续由盛朝统治,暂时拖住承天军的脚步。
此奏折一上,满朝哗然,大盛的江山竟要分出一半给那些反贼?
帝师田齐柩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大骂此人为叛军走狗。老祖宗打下来的江山,岂能拱手让人?
太傅冯治却觉得此法可行,眼下皇上年纪还小,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叶将军回京再从长计议。
就这么吵了近半个月,承天军居然打到了商都,马上就要打过黄河了!
吓得他们不敢再拖,赶紧派人前去议和。
*
行军帐中,宋玉竹身穿素色长袍,头戴玉冠。白玉般的手握着炭笔,正参照脑海里的图画,描绘行军地图。
春寒料峭,营帐里却暖和的很,因为帐房里点了一个小炉子。
这炉子是宋玉竹根据前世记忆中画出来的,上辈子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乡下家家都有这样的小圆肚炉子。
炉子不算大,上面还有铁皮包的烟囱,几块煤就能烧上小半日,比之前的炭盆暖和多了。
煤炭早就在秦汉时期被发现,但一直没能大量使用,一是因为开采困难,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全靠人力,开采出的煤数量有限。
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