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明朝大昏君> 第358章 230 辽东人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8章 230 辽东人事(1 / 4)

费宏给王瓒“挖坑”,当然也算不上是挖坑。

顶多就是怂恿王瓒。

不过费宏是准确的把握到现在王瓒他们的心态,因此才会去怂恿王瓒。

王瓒心中虽然大骂费宏,但费宏的建议让他很是心动,因此去找王宪商量。而此时朱厚熜则是和新上任的吏部尚书高友玑商量辽东人事问题。经过上一次皇帝的敲打之后,高友玑变得格外的小心翼翼。

皇帝用王瓒,打压蒋冕,清理一些杨廷和留下来的势力。实在是因为杨廷和担任内阁首辅十年,在朝中根基深厚,门生故旧遍地,实力太强。一朝天子一朝臣,杨廷和都致仕了,朱厚熜当然是要打压蒋冕他们。效果还是不错的,经过几年的打压之后,杨廷和在朝廷的影响力大降,已经是过去式了。可是等王瓒实力增加,野心膨胀之后,皇帝反手一巴掌就把王瓒压下去。继续保持朝中平衡。

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皇帝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高友玑这些朝廷重臣,对于朱厚熜这个皇帝也是越来越畏惧。

“你觉得底蕴如何?”

“底蕴在辽东政绩斐然。特别是扩建辽阳、安置人口、兴修水利、开荒种地、设立马市规矩,都做的井然有序。在朝中的时候,底蕴在六科以直言敢谏闻名。臣和他接触不多,但听其他人讲,底蕴博览群书,世间之事都有涉猎,天文地理无一不精。当然不少人也说他学问做的不好,文章写的也不怎么样。”

李承勋很小心的回答。

讨论辽东的人事问题。目前辽东最大的一个人事问题就是辽东按察使的问题。蒋瑶入京担任税务总司副总司长,周金从辽东右布政使迁为辽东左布政使,周宣从辽东按察使迁为辽东右布政使。

所以就空出了辽东按察使的位置。

这是目前辽东空缺的最大的官职,地方正三品的官职。但朱厚熜不谈辽东按察使的问题,却突然之间询问底蕴如何。

高友玑年纪不小。

今年已经是六十六岁,起起伏伏见得多了。因此皇帝这么询问,高友玑立马明白,皇帝心中底蕴是辽东按察使的重要候选人之一。底蕴在六科当给事中的时候,高友玑在都察院。虽然不在一个部门,但也是时常见面的。

对于底蕴,朝中有两种看法。

一种对于底蕴颇为推崇。

因为底蕴在地方政绩出众,才能够进入六科当给事中。底蕴在六科直言敢谏。属于是有能力处理具体事物,让他打嘴炮也是一等一的官员。而且因为地方当官的经验,所以底蕴耍嘴炮,那都是有根有据的。可以说六科给事中当中,底蕴当时是名气非常大的,因为每次弹劾都能够说道点子上,相比起那些泛泛而谈的嘴炮清流来说,底蕴显得非常另类。加上底蕴真的是博览群书,天文、地理、水利、农业、刑名,乃至于军事都有涉猎。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底蕴真的很厉害。

可是同样,又有另一种的评价。

他们是鄙视底蕴的。

因为底蕴的科举成绩不好,好不容易在中了进士,因此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学问不扎实。底蕴这样科举成绩不好,也没能够成为庶吉士的,这辈子的成就有限。在很多才子心中,底蕴这样的出身,总是比他们低一个级别。

不过底蕴在辽阳政绩斐然。

这不是吹出来的,这是干出来的。高友玑之前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全国官员都察院都要监督。当然高友玑也不可能知道全国所有的正四品官员。但底蕴毕竟是有所不同。

辽东是一个特殊的省份,非常受大家的关注。

加上李承勋、蒋瑶因为辽东政绩入京,让辽东官员更是受到大家的关注。高友玑也是重点考察过辽东的那些官员,所以对于底蕴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

但底蕴科举成绩差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被朝中一些人鄙视也是存在的。所以高友玑把自己知道的正反两面都说了出来。

“文章,文章。文章华丽,文采斐然,固然难能可贵。但对于国事又有多少用处。朕要的是能够帮朕治理天下的,要的是有实际处理事务能力的官员,而不是钻进书本里的才子。”

朱厚熜摇头。

那些人鄙视人家底蕴学问不好,文章做的差,但朝廷更喜欢底蕴这样能力的官员,相反要你们只知道写文章的人干嘛用。

朱厚熜要的是有能力的官员,而不是吟诗作赋的才子。朝廷科举选拔的是治理天下的官员,而不是学问好的学者才子。听到朱厚熜的话,高友玑是非常高兴的。因为现在的朝廷上上下下基本上都是科举成绩出色的官员,可是高友玑和底蕴一样,都是科举成绩非常不好的官员。

每次科举,最后能够进入翰林院的,那些才是成绩好的,或者说有前途的官员。不然也不会说翰林院是“储相”所在地。虽然“非翰林不入内阁”,不是硬性规定。但相比起不是翰林出身的官员来说,翰林院出来的官员更容易入阁是显而易见的。大明朝颇有一种科举“一考定终身”的态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