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停止朝廷目前一些没有必要的著书计划。”
“怎么说?”
“明公,你是在翰林院待过不短时间的,应该比我更清楚。朝廷每年都有大量的著书任务,其中有些是重复的内容,只是抄写古书,换一个名字而已。几乎每位新皇登基,除了一些必要的著书之外,很多新编的书都是和前面没有多少区别的。但这些著书,占有大量的礼部、翰林院的官员,甚至还要浪费内阁阁臣的精力。为了这些书籍,参与的官员当中,不少官员的品级不低。比起一些无用的著书,出去教书都比这个有意义。”
“英之兄,慎言。”
费宏立马打断了姚镆的话。
费宏明白姚镆的意思。朝廷每年都有大量的著书任务,其中有一些是必须要著书的。就像是朱厚熜登基之后,肯定是要总结明武宗时期的事情。
这是写历史,也是给明武宗盖棺定论,以及要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任何一个皇帝登基之后,都要做的事情。
因此像“武宗实录”这样的著书是必须的。
但也有不少著书,都是完全没用的东西。其实就是把以前的很多东西重新整理一下,的确是没什么用处。但为什么所有皇帝登基之后,都干这种事情。
正所谓文治武功。
皇帝最看重的就是这个。
什么是文治。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著书。
看看朱棣费劲千辛万苦弄出了一本“永乐大典”,乾隆也是用了那么多时间弄出了一本“四库全书”。虽然很多人批评这样的著书,会销毁大量的古籍。
但相比起那些负面影响,著书对于皇帝来说,是留下了偌大的名声。说起“永乐大典”,就能够想到朱棣。说起“四库全书”,就能够想起乾隆。
这就是文治最重要的一个。
对于皇帝的身后评价,文治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现在姚镆说这个事情,费宏当然是打断他。这种事情是姚镆可以非议的吗?虽然朱厚熜没有表现出好大喜功的样子,但皇帝的想法,谁又能完全猜得准。
不过姚镆还是嘟囔道:“写几本破书,需要多少人,真是浪费。”
“英之兄,这些话岂能你来说。不说这个,你继续说说其他方面。”
姚镆笑笑。
明白费宏不愿意继续谈这个话题。
让姚镆颇为可惜。
每年为了著书,多少官员都参与进来。翰林院那些才子,做些实事多好,整天著书,都快要成为书呆子了。而且那些翰林院才子还非常高兴著书,因为这是他们最大的政绩。
参与一些重要书籍的编纂,他们就能够升官。这样好的事情,他们当然是非常愿意。
但是在姚镆看来,就是浪费人才。
著书,很多只是把前人写的东西,重新编辑一下。把以前写的好几本书,重新编入到新的书籍当中,改一个名字就是著书。这样的著书,又有几个开创性的成绩,不过就是增加了新的名字,内容还是一样的内容。
而且不少著书,也没有任何用处。
书写完了之后,都放在翰林院里面,也就是翰林院官员翻翻,外面根本传不出去。
就是为了面子。
不过既然费宏不愿意谈这个,姚镆也是立马转移了话题道:“那我说说第四个方面。既然朝廷能够增加新的部门,当然也可以撤销一些部门。明公,我认为朝廷有些部门的存在是多余的。”
“你说的是哪些部门?”
“如太常寺,还有苑马寺,尚宝寺,这些部门我认为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像太常寺,我看就可以并入到礼部,让礼部来管理。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让礼部全权负责就可以,何必专门设立一个部门。特别是现在,国子监开始负责全国教化,就连科举考试,国子监都要接管。等国子监真的负责科举,到时候礼部事情少了一半。堂堂一个礼部,总不能没事情可干。在我看来正好可以负责一些其他的,就像是太常寺的工作,礼部接管就正适合。还有苑马寺,监察马政,一部分直接交给兵部和太仆寺,另外一部分监察权力可以划拨给都察院。苑马寺看起来能够监察马政,但这么些年苑马寺就是摆设,哪里真的敢监察马政。甚至苑马寺卿,现在都是从布政使参政挑选,朝廷完全不重视。既然不重视,何必留着苑马寺。尚宝寺也一样,直接并入礼部,让礼部全权负责这些事情。京官精贵,四品京官到了地方可以担任正三品官员。裁撤几个部门,既可以缩减朝廷开支,还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官员。”
费宏皱眉。
这增设一些部门,虽然也有人反对,但还是有不少官员支持。
因为他们有更多升官的机会。
可是裁撤一些部门,那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毕竟裁撤一些部门,会侵犯不少官员的利益。就算是一些没有多少权力的官位,对于很多官员来说也是有作用的。那就是可以过渡,在这些衙门熬资历。而且大九卿、小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