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协办大学士兼任翰林学士的李时,主持内阁阁臣的廷推。
内阁阁臣的候选人是不多的。
在大明朝除了一些特殊的官员,就像是杨廷和、张居正这样跟皇帝有特殊关系的官员之外,其他官员想要入阁,基本上都是要当过六部尚书,或者是资历比较深的都察院左都御史。
杨廷和和张居正两个人,情况很是特殊,都是皇帝老师出身。所以还没有当过六部尚书,就直接入阁参赞机务的。他们入阁参赞机务的时候,都只是正三品官员。
出身不一样,和皇帝的关系不一样。
朱厚熜是藩王登基,唯一算得上老师的,就是已经去世的袁宗皋。其他顶多就是经筵讲师,算不得皇帝的老师。所以这一次的内阁阁臣廷推,候选人就是现在的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友玑,总共七个人。
内阁阁臣也来到了廷推的场所。
但不是参与廷推,而是过来看看廷推的情况,属于是列席廷推。因为内阁权力虽然大涨,现在甚至有资格给皇帝推荐内阁阁臣。但在廷推上,依旧是没有投票的资格。
有廷推资格的人不少。
朝廷正三品以上的官员,加上不够正三品的小九卿,还有都察院佥都御史,以及科道官员都有资格投票。因此来的人还是不少的。
“现在…………”
“李学士。”
李时主持廷推,前面是说了关于候选人的事情。
还有投票的注意点。
都是固定的程序。
然后正准备宣布廷推开始,让这些官员找一个地方,不记名秘密投票。可是有个人叫住了李时。
“高都御史,你有什么话要说。”
“李学士,我要退出内阁阁臣的评选。”
“高都御史,马上就要廷推了。你确定你要退出?”
李时很惊讶。
在目前的内阁阁臣候选人当中,兵部尚书汪鋐、刑部尚书胡世宁、户部尚书秦金,都是根本没有可能成为内阁阁臣的。胡世宁才刚刚成为刑部尚书没多长时间,兵部尚书汪鋐资历太浅,在朝中没什么根基。汪鋐能够成为兵部尚书,还是多亏了皇帝的宠信。至于户部尚书秦金,虽然掌控户部这样重要的部门,但却不受皇帝的喜爱。
因为大礼仪之争的时候,秦金可是反对皇帝的主力之一。
虽然因为秦金的能力,皇帝一直让秦金担任户部尚书,但皇帝不喜欢秦金是众所周知的。而且秦金的资历也有限,并不是资历很老的官员。再看看这两年,户部权力是一直在缩减。不管是土地部、税务总司,那都是从户部挖肉。
剩下几个人当中,王宪资历足够,而且还接连担任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是最有可能的。其他几个人,礼部尚书汪俊、工部尚书赵璜、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友玑,资历差不多。赵璜和高友玑更是同一届的进士。
但这些人当中,最受皇帝器重的显然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友玑。
也就是说,高友玑是有很大可能的。
没想到高友玑竟然是主动退出。
“肃政兄(高友玑)。”
王瓒站了出来。
虽然这段时间,皇帝的态度有所变化。但王瓒并不想放弃此次大好的机会。因为这一次机会,对于王瓒来说真的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内阁突然空出了两个位置。
而且目前有机会入阁的大臣当中,王宪和高友玑显然是机会最大的。只要他们两个人进入了内阁,加上掌控了吏部,那么就算是少了盛应期这个“反骨仔”,王瓒这边一样可以成为朝中最大的势力。
可是高友玑在干什么?
高友玑可不是盛应期这个“反骨仔”。
高友玑的人品,在朝野算是有口皆碑的。并不是那种政治上左右摇摆的人。再说高友玑是浙江人,而且高友玑、王瓒、张璁都是浙江温州府的人。正儿八经的同乡。
这个时候怎么能退缩呢?
高友玑转过头看向了王瓒。看到他的样子,高友玑想到了“周易”一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王瓒忘记自己是怎么升到现在这个位置的。
没有足够的政绩,只靠着皇帝的宠信,想要走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不是一个好事情。不说其他人,看看杨一清。就是靠着扎实的政绩,出色的能力,牢牢地稳住自己在内阁的地位。
在内阁当中也成为了皇帝最为倚重的阁臣。
因此高友玑果断道:“我已经决定了。”
“你………”
王瓒很生气。
盛应期的事情,已经是完全打乱了王瓒的计划。
现在高友玑又退出来,情况就非常不好。再想到马上要进京的李承勋,王瓒头都大了。如果没有了高友玑的配合,那么还不如保持现在的情况。
一个普通的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