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五年七月。
朱厚熜给翰林学士李时任务之后,就不去管具体是怎么做的。朱厚熜只是关注事情的进行情况,不会关注李时怎么操作的。不过李时还没有有什么大动作,朝廷这边却有了其他事情。
刑部尚书赵鉴,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
赵鉴今年已经是七十二岁,的确是年纪大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是杨一清这样,七十多岁还活蹦乱跳,精神好的不得了。赵鉴七十二岁之后,身体情况明显下滑,所以选择致仕。赵鉴成为刑部尚书之后,在刑部表现还可以。当然大明朝六部当中,刑部的存在感比较低。
因此赵鉴这个刑部尚书的存在感也的确较低。
但再怎么说也是六部尚书。
朱厚熜先是挽留了一下,当然只是做一个姿态,算是给赵鉴的礼仪。如果一个朝廷重臣想要致仕,皇帝连挽留一下都没有,那么就表明皇帝和这个朝廷重臣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好。面对皇帝的挽留,赵鉴再次表示自己年老体衰,无法继续负责刑部。朱厚熜这一下没有挽留,批准了赵鉴的致仕。
赵鉴致仕之后,朝廷就空出了刑部尚书位置。
加上一直空缺的兵部尚书位置,因此朱厚熜让吏部尚书王宪主持廷推,推选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
兵部尚书最没有悬念。
朝廷所有人都知道。朱厚熜宁愿空着兵部尚书位置一年时间,也要让汪鋐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掌兵部部物,已经是很明显的态度。朱厚熜对于汪鋐的欣赏是溢于言表的。
这一年来汪鋐一直是代表兵部,参加内阁会议,参加廷议。而且朱厚熜让汪鋐全权负责兵部改革,包括京营改革,全国部队兵器改革,还有卫所改革等等。
可以说在全国军队问题上,朱厚熜非常信任汪鋐。
因此投票结果,汪鋐票数最多。这也是朱厚熜想要的结果。朱厚熜大笔一挥,五十九岁的汪鋐就正式成为了兵部尚书。朱厚熜登基之后,汪鋐的升官速度还是很快的。应该说汪鋐这几年的升官速度,跟做了火箭没什么两样。
从地方按察使,成为兵部尚书,只用了不到五年时间。
问题是出现在了刑部尚书的廷推上。
本来刑部尚书的人选来说,李昆是非常合适的。早在明武宗的时候,李昆就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在这里和彭泽一起经略哈密,算得上是功在社稷。
后来在杨廷和和王琼的政治斗争当中受到了波及贬官。
朱厚熜登基之后,重新回到了京城,开始担任大理寺卿。到现在已经有四年时间。以这样的资历,转为刑部尚书是最为合适的。
但朱厚熜却不满意。
杨廷和致仕了,但杨廷和派系的官员在朝廷影响力依旧很大。
内阁当中有内阁次辅蒋冕,还有内阁阁臣毛纪。朝廷重臣当中,礼部尚书汪俊、礼部侍郎贾咏,还有刚刚成为土地部尚书的彭泽,以及这位大理寺卿李昆。
他们当初都是杨廷和的嫡系。
朱厚熜可以重用彭泽,那是因为彭泽真的是一员不多见的大才。可是不代表朱厚熜愿意继续重用杨廷和原来的嫡系官员。不仅仅朱厚熜这个皇帝是如此,朝廷其他派系的官员也是如此。
费宏虽然和杨廷和关系好,也属于是杨廷和派系的人。
但自从费宏成为内阁首辅之后,费宏也慢慢的培养自己的人,想要摆脱杨廷和的身影。杨廷和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大部分被内阁次辅蒋冕,还有杨廷和嫡长子杨慎继承。费宏作为内阁首辅反而是没有继承多少。甚至杨廷和致仕之后,费宏和蒋冕他们的关系变得微妙。
蒋冕这个内阁次辅在内阁本来就强势。
费宏不愿意蒋冕的实力继续增加。作为内阁首辅,费宏并不愿意自己手底下拥有蒋冕这样强硬的人。
然后是杨一清。
杨一清这个内阁次辅,并不把费宏这个内阁首辅放在眼里。杨一清在内阁最大的敌人是蒋冕。蒋冕虽然比不上杨廷和,但作为杨廷和政治遗产的接班人,以及内阁资历最深的人,在朝中的实力还是很强大。所以也不喜欢蒋冕实力的增加。
然后是朱厚熜嫡系官员。
朱厚熜登基之后,大力提拔的重臣。像内阁阁臣王瓒,吏部尚书王宪、兵部尚书汪鋐、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友玑他们,自觉不自觉的组成一种合作关系。他们之间不一定就真的是朋友,但为了对抗其他势力,算是暂时性的结成了政治上的盟友。
他们最想要做的就是抹掉杨廷和的痕迹。
因此也反对李昆。
结果吏部尚书王宪在朱厚熜的示意之下,推荐工部左侍郎胡世宁为刑部尚书的候选人。胡世宁迅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廷推当中得到了最多的票数,压倒了李昆。可以看出朝中大部分势力,都不希望杨廷和再次回来,都希望杨廷和完全离开朝廷。
此次廷推结果朱厚熜是非常满意。
因为朱厚熜对于六部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