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去年变化不是很大。”
每一场的改革,那都是利益再分配的事情。只要是利益再分配,那么必然会有利益受损的一方,也会有得利的一方。因此改革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市舶司改革也是如此。
不说朝野上下反对的呼声,失去了市舶司控制权的地方三司衙门也会是火冒三丈。毕竟市舶司之前是地方三司衙门管理,虽然和太监争夺控制权,但还是有大量的利润流入地方三司衙门。
现在市舶司要统一,统一划入市舶总司,钱都要流入户部当中,他们怎么可能高兴。
但没有办法。
朱厚熜既然决定支持吴廷举,就没有任何的犹豫。迅速的批准了吴廷举的要求,把林富和湛若水调到市舶总司,参与市舶司改革。
林富和湛若水,都是之前争论当中,少有的坚定反对海禁的官员。
真是要人有人,要政策有政策。
而且为了支持市舶司改革,朱厚熜还任命严嵩为鸿胪寺少卿,南下广州和佛郎机商人谈判。其实不仅仅是佛郎机商人,东南亚几乎所有的商人都在谈判行列当中。
市舶总司也会派人和严嵩一起参与谈判。
所谓的谈判,就是双方制定一些规则。那些海外的海商,他们在哪里卸货,在哪里接受检查,要抽多少税。不同的商品会有不同的税率。
这些都需要谈判。
市舶司的事情是大事情,但朝廷还有其他的事情。这是嘉靖二年的年末,朝廷再一次开始总结这一年的事情。朱厚熜现在是和庄田清吏司的郎中桂萼说话。
邹文盛本来是亲自负责庄田清吏司的工作。
但随着秦金担任户部尚书,吴廷举负责市舶司改革,邹文盛在户部负责的工作多了起来。因此庄田清吏司的工作完全是桂萼一个人负责。
相比起去年来说,庄田清吏司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税收也增加了一些。但相比起去年来说,并没有质的改变。
“皇上,今年要交税的庄田并没有增加多少。而且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剩下的那些权贵是不会同意自家的田地交税的。所以庄田清吏司的税收会稳定下来。”
“我看看名单。”
庄田交税,全凭自愿。
虽然朱厚熜做了一些事情,愿意让庄田交税的,朱厚熜都是予以重用。那些不愿意庄田交税的权贵,朱厚熜都是冷落。可是很明显开始的时候有些用处,但过了一年现在没什么用处了。
剩下的不少权贵,都不指望升官发财,都只是一群吃喝玩乐的。所以并不在意皇帝的重用。另外一些权贵是位高权重,实力强大,并不担心皇帝会对他们怎么样。
权贵是没落了,但权贵毕竟都是一群大明功臣后代。皇帝也不能随便对待这些权贵。因此他们并不害怕皇帝会怎么样。朱厚熜看了名单之后,就盯着其中的一个人。
定国公徐光祚。
定国公,老祖宗是大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当然定国公的爵位不是徐达传下来的,是徐达的次子徐增寿传下来的爵位。徐增寿和朱棣关系很好,在朱允炆前面给朱棣打掩护,而且还跟朱棣眉来眼去,互通消息。朱允炆后来调查,发现是徐增寿和朱棣有关系,因此一怒之下砍了徐增寿。
等朱棣靖难成功,想到徐增寿的情义,朱棣就封了徐增寿为定国公。定国公这个爵位在靖难功臣当中都是排的上号的,更何况徐增寿还是朱棣的小舅子。
只不过定国公一脉,因为徐增寿死了,因此其他靖难功臣活着的时候,比不上他们位高权重。毕竟是人走茶凉,徐增寿死了,朱棣看在他的面子上照顾他的后人是可以的。但徐增寿后人并没有获得很显赫,很高的职位。
一直到徐光祚的出现。
徐光祚这个人凭借着自己和明孝宗、明武宗的交情,让定国公一脉迅速成为勋贵当中数一数二的顶级勋贵。现在直接抵制朱厚熜庄田收税的,就是定国公徐光祚。有了他在前面,所以一大批勋贵都不害怕,这一年来都不怎么关心这个话题。
也正是因为徐光祚的不配合,所以成国公一系也是阳奉阴违,英国公一系更是不发表任何的看法。
这让朱厚熜很是生气。
该死的。
“若是皇庄、勋贵所有的庄田都收税,那么一年的税收能够达到多少?”
“会超过300万石。”
“300万石?”
“是,初步估计应该是可以超过300万石。这并不包括南直隶那边的情况,若是加上南直隶的情况,应该可以达到500万石左右。”
500万石。
这是什么规模的税收。一旦全部的庄田都可以收税,那么可以增加多少财政。这群权贵不交税,说白了都是占朝廷的便宜。虽然这两年朱厚熜积极推动权贵庄田交税,但两年下来也不过是160万石左右。
想一想朱厚熜就愤怒。
朝廷现在有很多事情想干,但却是干不下去,就是因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