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议过程传出,朝野大惊。
这一次的廷议,是朱厚熜登基之后,杨廷和受到打击最大的一次。比朱厚熜当初接连驳回廷推结果,还要严重的打击了杨廷和。
杨廷和,这可是内阁首辅。
明武宗驾崩之后,杨廷和是真正的权倾朝野,甚至新皇的选择都在杨廷和的手中。明武宗驾崩到朱厚熜登基四十来天时间当中,杨廷和代行皇权,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
这个时候的杨廷和,就算是后来的张居正都比不上。整个明朝历史上,就没有一个臣子有过如此大的权力。
因为没有皇帝,因此杨廷和直接代行皇权。
朱厚熜登基之后,杨廷和作为内阁首辅,依旧是权势惊人。虽然之后因为小皇帝皇位越来越稳固,开始挤压杨廷和,打压杨廷和。但杨廷和依旧是内阁首辅,依旧是负责推行“新政”。
可是这样一个朝廷重臣,辅佐皇帝的内阁首辅,在这一次的廷议上,甚至可以说是受到了羞辱,脸面无存。
权威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影响力骤降。
朝野上下甚至都在怀疑,杨廷和这个内阁首辅到底能够做多久?
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情况。
内阁阁臣凭什么权力大,不是因为内阁本身权力大,而是因为内阁阁臣都是皇帝近臣。可以给皇帝出主意,得到皇帝的信任。这些人随时都可以见到皇帝,在皇帝身边说句话,对于皇帝决策影响最大。
所以内阁阁臣才厉害,那些大臣才会畏惧内阁阁臣。
可是一个不受皇帝信任,甚至被皇帝厌弃的内阁阁臣呢?这样的内阁阁臣,还不如一个六部侍郎权力大。当一个内阁阁臣没有能力影响皇帝决策的时候,对于朝臣来说,这样的内阁阁臣屁都不是。
不仅仅是普通的内阁阁臣,就算是内阁首辅也是一样。
所以在大明朝,一个不受皇帝信任的内阁首辅,他的内阁首辅位置基本上已经到头。因此当杨廷和在此次廷议上,受到了如此“羞辱”之后,很多大臣开始考虑,杨廷和会不会致仕。
这样下去,杨廷和想要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受到掣肘。
本来讨论兴献王追封问题,但最后朱厚熜直接命令内阁,按照礼部制定的情况,不仅要追封兴献王为帝,还要以兴献王为考。
廷议当中出现了太多的事情,因此内阁还没有反应过来。
朱厚熜的命令就下了。
不要觉得这样就能够下圣旨。虽然廷议当中内阁没说什么,但他们回去之后,依旧可以拒绝拟定圣旨。
“中堂,可要拟旨?”
廷议结束,内阁阁臣回到了内阁的办公地点文渊阁。
几个人都对于杨一清很生气。
但杨一清在这里年龄最大,资历最深,走到现在可是靠着战功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并不是靠着哪一个皇帝的宠信。杨一清的资历,连内阁首辅杨廷和、内阁次辅费宏都比不了,其他人就更不用说。因此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蒋冕最沉不住气,问了杨廷和。
朱厚熜在廷议结束的时候,可是让内阁拟旨的。但如果内阁就这样拟旨,那么这些日子的争夺,内阁就全败。甚至内阁一旦按照皇帝的要求拟旨,说不定就会受到清流的抨击。
很多不当官的那些读书人,肯定会批评内阁谄媚皇帝。内阁就是这样,平时没有行政权力,什么事情都要得到皇帝的支持,六部的配合。可是一旦真的发生什么事情,第一个问责的就是这些内阁阁臣。
现在内阁真的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真要拟旨,吾等如何面对先帝,如何面对天下人。”
杨廷和叹气。
皇帝的压力?
杨廷和、蒋冕、毛纪这些人,都不是那种畏惧皇帝压力的人,也不怕皇帝的压力。要是他们畏惧皇帝的压力,他们怎么可能一直不同意朱厚熜的要求。
杨廷和现在最难过的是朝臣的态度。
为什么?
皇帝如此肆意的破坏儒家宗法制度,破坏皇家制度,硬是要把继统和继嗣分开,可是这些朝臣怎么就不反对。甚至王瓒、袁宗皋、王宪、席书这些大九卿,为了谄媚皇帝,竟然还支持朱厚熜的想法。特别是礼部尚书王瓒,是杨廷和最为痛恨的。作为礼部尚书不维护礼仪,反而是第一个上前为皇帝摇旗呐喊,甚至为皇帝找到了一大堆的根据,支持皇帝,实在是不当人子。
还有那些科道言官。
皇帝如此的肆无忌惮,他们不去劝谏皇帝,反而是攻击自己。特别是六科官员,本来就是为了规劝皇帝的。可是他们怎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
这才是杨廷和无法接受的。
只要朝臣愿意支持自己,那么杨廷和是非常愿意和皇帝争一争此事。
“正是。从古至今未闻继统和继嗣可以分开,若真如此,礼法大变。吾等必将成为破坏礼法的罪人。”
毛纪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