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鸣兄(翟銮),礼部右侍郎马上就要廷推。吾听闻你也是廷推候选人之一。你这个时候上疏,幸臣、弄臣的称呼就会跟着你了。”
张瓒直接跟翟銮说话。
吏部的廷推就在眼前。此次廷推位置是礼部右侍郎和工部右侍郎。
在廷推之前,消息已经是传出来。这个世界上哪里有秘密,吏部拟定礼部右侍郎和工部右侍郎的廷推候选人名单,参与的人不少,因此候选人名单还是会被人知道。礼部右侍郎,候选人好几个,其中就有翰林院侍读学士翟銮。而且翟銮作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说起来还是杨廷和的学生,又是朱厚熜的经筵讲官,因此呼声很高。张瓒的意思很简单,过两天就是廷推时刻。你这个时候上疏支持皇帝的主张,别人看来就是拍皇帝的马屁。这是读书人最为鄙夷的事情,会被清流排斥。
以后一辈子都要带着幸臣、弄臣这种称呼。
听到张瓒的话,翟銮脸色一变。
读书人最重名声。
像正德朝的焦芳,虽然混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置,但名声臭了,连带着他们家族都受到了影响。焦芳致仕的时候,他的儿子也跟着致仕。到现在为止,焦芳家族都未能够换过起来。
再看看其他的高官。
如正德朝被罢官的谢迁,虽然当时被罢官,甚至连累了整个谢家,全都一起罢官。但因为谢迁不像是焦芳那样在读书人当中坏了名气,因此刘瑾被诛之后,谢家子弟还是能够起复。甚至朱厚熜登基之后,对于谢迁这样的老臣都是几次抚慰。
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
“廷献兄(张瓒),此话太过偏颇。”
严嵩开口斥责张瓒。
此次严嵩召集这些当年的同科进士,就是为了给皇帝摇旗呐喊的。也幸亏严嵩起复之后,不知道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先是成为了翰林院侍读,接着成为了经筵讲官。
要不然这些人还真不一定搭理严嵩。
这里面张瓒品级是很高的。
也是这些人当中,官路很顺利的一个人。早年在六科当给事中,一直到担任了兵科右给事中。后来转到通政使司,目前担任通政使司的右通政,是通政使司三把手。
所以才邀请他一起过来。
没想到张瓒非常不赞同皇帝的继统不继嫡想法,一直在给人泼冷水。因此严嵩也没有客气,直接道:“廷献兄,吾等乃为朝廷考虑,乃为大明社稷考虑,为弥合朝廷纷争忧心。岂能用幸臣、弄臣来形容。”
“此非我想,是天下读书人会这么想。”
张瓒很直接。
在场的几个人脸色都不好看。
几个人支持皇帝的主张,也是因为皇帝的主张有些道理。皇帝要的是继统不继嗣,又没有说要把皇统从明孝宗一支转移到兴献王这边。
虽然事实上皇统的确是转移了。
只要朱厚熜不承认明孝宗是自己老爹,那么就表示明孝宗这一支没有了子嗣。没有了子嗣,明孝宗这一支等于是断了。明孝宗这一支的皇统,就事实上转移到了兴王这一支。
可事实如此,但名义上不一样。
朱厚熜承认皇统是从明孝宗那里继承的,而且也愿意给明孝宗和明武宗进行皇家祭祀,那么就是承认明孝宗、明武宗的地位。并没有因为自己成为皇帝,就要抹去明孝宗和明武宗的地位。所以不少人是支持皇帝这个说法。但支持皇帝主张当中,他们内心有不是没有一些小心思,内心当中是有要“谄媚”皇帝,得到皇帝重用的想法。
历史上张璁、桂萼、霍韬、熊浃、席书、方献夫这些人公开站出来支持皇帝的主张,就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皇帝的青睐,皇帝的重用。他们的确是成功了,得到了嘉靖皇帝的宠信,一个个高官厚禄。
其实除了他们,大部分人其实是采取了中立态度。
他们只是没有张璁他们那么敢于冒险,或者说没有张璁那样“不要脸”,其实又何尝不想站出来。像现在坐在这里的翟銮、董玘、顾鼎臣这些人,如果没有人带头,他们是绝对不会出头的。反正他们都在翰林院熬了这么多年资历,再熬几年资历,说不定就能够跳出翰林院,成为高官。没有太多的必要冒险。
但有人带头,他们也愿意出来。
毕竟他们很多都已经四十多岁,甚至有些人快五十岁。这样的年纪在翰林院也已经是熬不起了。如果再熬个十年,就算是成为翰林学士又能如何,到时候都已经多少岁了。
致仕之前,有没有机会成为六部尚书都是一个问题。想要入阁,就更是不太可能。
可是一旦被皇上看中,那么这些都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大家都是翰林院出身,都在翰林院熬了很多年资历,都是正儿八经的储相。只要给他们机会,以他们的资历,是可以迅速升官的。
方献夫要大家一起上疏的时候,几个人都很心动。
理想?
理想是个什么东西。他们这些人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的确在很多方面是有自己的